新中國室內設計界的那些人和事

資訊頻道 - 觀點·話題 來源:中國建筑報 作者:cdo 2015-10-28

 

2015年10月15日,以“與新中國一同走來—BIAD室內設計的那些人·那些事”為主題的建筑師茶座在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召開,會議由北京建院裝飾工程有限公司與《中國建筑文化遺產》《建筑評論》“兩刊”編輯部共同主辦。前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常沙娜,中國環(huán)境藝術設計專業(yè)創(chuàng)始人張一曼教授,中國建筑學會室內設計分會會長鄒瑚瑩教授,著名工業(yè)設計學術帶頭人和設計理論家柳冠中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國馨,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董事長朱小地,我國杰出的室內環(huán)境設計先驅奚小彭之子、北京院原著名室內設計師奚聘白等二十余位專家出席了會議。會議由北京建院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閆志剛及“兩刊”總編輯金磊共同主持。

 金磊說:“‘與新中國一同走來’曾是2004年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55周年院慶展覽的主題,我們在與北京建院裝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大明等共同策劃他們企業(yè)文化項目時,再一次想到這個題目。歷史不是故紙堆,歷史有它的溫度,歷史映像著今天與未來。因此,我們有了今天建筑師茶座的主題‘與新中國一同走來——BIAD室內設計的那些人·那些事’。”

他介紹,在沉思“與新中國一同走來”的命題時,他們翻閱了1999年6月出版的《空間與環(huán)境——室內設計作品選》,其在當時是較罕見的北京院室內設計作品集,記錄了自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北京院室內設計5個類型近50個重點項目的成果。無論是新中國十年的國慶十大工程,還是毛主席紀念堂;無論是演藝與博覽項目,還是為第十一屆亞運會建設的國家奧體中心體育館及游泳館,都凝聚了專家們的智慧。

 朱小地在致辭中說,北京院室內設計公司舉辦這樣的建筑師茶座活動,對梳理北京院乃至新中國室內設計的歷史很有意義,這是一個應該支持的北京院企業(yè)文化建設活動。

 張大明在致辭中表示,作為北京院室內設計人,大家都肩負著使命與責任,那就是要在努力完成設計項目的同時,為北京院的全面發(fā)展,尤其是企業(yè)文化建設貢獻力量。這或許正是此次建筑師茶座的意義所在。

 今年已84歲高齡的常沙娜表示,茶座的主題首先讓她回憶起了國慶十大工程,回憶起了參與北京人民大會堂大禮堂室內設計時的情景。當年周恩來總理所強調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設計原則,令她至今難忘。她還特別回憶到張镈大師曾經(jīng)對她的教誨,即做室內設計與繪畫的時候,不能忽視對于使用功能的滿足。她說這些內容使她受益終生,使她從最初的單純繪畫,慢慢走上了與建筑密切相關的室內設計之路。

 張一曼曾在剛剛畢業(yè)的時候到北京院工作過。她在回顧參加毛主席紀念堂室內設計以及其相關紋飾設計時,講述了很多鮮為人知的生動故事。作為一名資深的室內設計工作者,她強調,一味追求市場經(jīng)濟,最后不但會敗壞設計師的名聲,更會讓中國本土藝術賴以生存的根系逐漸消失。

 鄒瑚瑩從她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從事設計教學入手,談到了她于1989年參加室內設計學會的往事,并特別提到了他所尊敬的幾位師長王煒鈺教授、沈三陵教授、曾堅教授對她的教誨。鄒教授更是以跨界的視野,講到室內設計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素有“中國工業(yè)設計之父”之稱的柳冠中曾于20世紀70年代在北京院從事以燈具設計為主的工業(yè)設計工作。他詳細講述了他參加毛主席紀念堂照明設計的經(jīng)歷,剖析了燈具設計做的不是“燈”而是“照明”的設計感悟。隨后,他又圍繞“事理學”及“分享經(jīng)濟”兩個主題,談了如今工業(yè)時代的思考方法。

 奚聘白回憶了自1982年從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畢業(yè)到北京院的20年間的經(jīng)歷,在談到他的恩師——剛剛辭世的北京院總建筑師張德沛時,不禁潸然淚下。他感謝吳觀張院長、周治良副院長、劉開濟總建筑師對他一直以來在建筑設計院內發(fā)展室內設計工作的支持,同時他認為,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一度成為了北京院室內設計的“黃金時代”。

 馬國馨為此次茶座做學術總結。他首先感慨此次會議的主題,并特別提及柳冠中的論斷對建筑設計界也很有普適意義。當下,無論是建筑設計還是室內設計,最重要的是要解決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他還提及,在他職業(yè)生涯一系列的設計作品中,總與藝術家有緣。正是這些藝術家的感染和啟迪,為他的設計帶來了創(chuàng)新和亮點,也使他開闊了眼界。

聲明:站內網(wǎng)友所發(fā)表的所有內容及言論僅代表其本人,并不反映任何網(wǎng)站意見及觀點。

全部評論

暫無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