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設計是一種表達感情的方式

資訊頻道 - 觀點·話題 來源:qdaily 作者:cdo 2016-02-02

為什么字體很重要?對人類來說,我們用聲音、面部表情、手勢和姿勢來傳達情感,這種情感可以很細微,也可以很戲劇性。字體也一樣,它們的類別、粗細曲度同樣有著廣泛的情感范圍。

 

Sarah Hyndman 是一位設計師,同時也是一位作者,她最近出了一本《字體為什么重要》(Why fonts matter)的書,從情感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的字體。

 

 

 

早在 1933 年,Poffenberger 和 Barrows 就曾做過研究,他們認為線條和形狀能夠傳遞情感——字體形狀的起伏能夠讓人類聯(lián)想到的自己的肢體語言。后來,心理學家 Samuel Juni 和 Julie Gross 做了一個字體實驗:他們找來 102 位紐約大學的學生,共同閱讀《紐約時報》上的一篇諷刺文章,這篇文章是用 Arial 或 Times New Roman 字體印刷的。讀到 Times New Roman 字體印刷的學生反應更強烈,他們表示用這種字體印刷時,這篇文章顯得更加有趣、活潑和諷刺。

Sarah Hyndman 認為字體是人類自身表情、手勢、動作的鏡相。當我們高興的時候,我們會咧開嘴、臉型變圓,肢體動作也更開放;憤怒時,我們則皺起眉頭,動物會露牙齒和爪子,作攻擊狀。憤怒時人的手寫體也會變得傾斜或夸張,因此太過犀利的字體會顯得有些不友善。

從歷史上看,印刷術的進步極大地促進了字體設計。在印刷術的繁榮下,人們開始探索字形、比例等問題。19 世紀 30 年代的工藝美術運動和 20 世紀初的新美術運動促進了字體設計的發(fā)展,19 世紀末的工業(yè)革命再次引發(fā)了設計運動,使得字體設計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內(nèi)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時期的字體非常強調(diào)裝飾性。

20 世紀 20 年代,一股“現(xiàn)代主義”風潮在德國、荷蘭、俄國刮起,人們開始強調(diào)字體的實用性,認為字體的實質(zhì)意義是傳播。60 年代中期以后,這種思想更是廣為傳播。

80 年代以后,電腦技術不斷完善,字體設計進入蓬勃的時代,多種風格彼此借鑒、共存,這本書也提及了其中的一些歷史。此書將于 1 月 28 日發(fā)售,屆時可以在美國亞馬遜上購買。

 

聲明:站內(nèi)網(wǎng)友所發(fā)表的所有內(nèi)容及言論僅代表其本人,并不反映任何網(wǎng)站意見及觀點。

全部評論

暫無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