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院子”一直以來都是北京胡同和四合院兒生活樂趣的核心所在。(來源:TimeOut北京 作者: Lula)
從最早的楊梅竹斜街到現(xiàn)在的西打磨廠街打磨場,國內外的各領域專家通力協(xié)作,收回部分老院子,經系統(tǒng)化研究后交給建筑師進行修繕,再由設計師與藝術家自由演繹,讓新鮮的書局、民宿、餐廳、咖啡店與仍在生活在此地的居民、五金店、麻將館共生,這是關于院落改造最美好的樣子。
1.打磨廠
先鋒建筑實驗場
北京的春天過得尤其快,所以我們總是興致勃勃想做點什么,好扎扎實實地度過。好天氣的時候,就是要走進青瓦灰磚的胡同和小院兒,看好看的植物和花朵,感受溫柔又好味道的春風。
有著六百年歷史的西打磨廠街,雖然沒有了Hedda Morrison于晚清時所拍攝照片中的熱鬧景象,但卻讓人感覺格外的恬靜。西入口處的廣場一側種植著大棵的銀杏樹和整片的碧桃。雖然這里現(xiàn)在被稱為先鋒建筑的實驗場,但依然還是可以看到生活在這里的居民,在這里遛彎。沿著街道向東走,右手邊依次是長巷二條和長巷三條,三巷的路口處有一棟三層高,受西方新古典主義風格影響的灰色磚樓,這里曾是民國初年“儀誠店”旅店的舊址。
經過雕花拱券黑色大門的民智文化研究所后,便到了西打磨廠街220號院。這是由日本建筑大師隈研吾重新主持修繕的。這個項目中,隈研吾先生訂制了一種10公分大小的鋁制模術,在幾乎所有的灰色磚墻的外層,都附著了一層由這種鋁制模術經一定規(guī)則組合后而成的新立面。兩層外墻在光影的變幻下忽明忽暗,像極了抬頭看國槐的羽狀復葉與天空疊加的景象。這樣的設計手法和他在浙江象山所設計的中國美術學院民俗藝術博物館,有相似的美妙之處,都是將單一元素以一定的規(guī)則串聯(lián)起來,形成特殊的光影和視覺效果。這個和隈研吾一直以來所堅持的設計理念一致,“我想讓建筑的輪廓曖昧化,也就是說,讓建筑物消失”。
隈研吾的建筑事務所就位于第一進院的西側,透過玻璃幕墻能看到桌子上擺放著很多白色的建筑模型。院子中心有兩棵巨大的國槐和一株一人高的楓樹,土壤部分表層用與地面色調一致的灰色的鵝卵石平鋪開,與做枯山水常見的白色石頭比起來,更適合北京的天氣和環(huán)境。在院子的很多犄角旮旯,可以看到很多貓罐頭的空盒子。院子里養(yǎng)了一只白色的貓,一點不怕人,從我腳邊慢慢蹭過去,到國槐的樹干上慵懶地磨著爪子。
穿過前院,后院是欒慶胡同37號,這里由都市實踐事務所修繕,他們采用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材質—竹鋼。這是一種高性能竹基纖維復合材料,是采用天然竹材經高溫高壓處理的成材,在這個院子里,竹鋼不僅用在了立面上,還用于銜接了兩段卷棚屋頂。修繕前的欒慶37號是一處荒蕪的破屋,唯有兩棵椿樹頂破堂屋的殘垣,沖向天際。建筑師將這棵椿樹保留下來,又在修繕后的庭院內種下一株玉蘭,新與老的生命,在這小小天地里呼應。
站在院子里,能看到隔壁的“胡同泡泡”。光怪陸離的金屬曲面反射著房子、天空和樹影,這個具有趣味性的空間出自由馬巖松領軍的MAD建筑事務所,這里的前身曾是民國時期的一所教會醫(yī)院舊址。他希望通過這些像水滴一樣散落在北京四處的泡泡,提醒人們關注日常生活的改善和社區(qū)生活的重建,以簡單、自然且“可繁殖”的方式,在保留傳統(tǒng)的基礎上,實現(xiàn)整體社區(qū)的復蘇。
地址:東城區(qū)西打磨廠街。打磨場
2.Temple東景緣
藝術為院子注入活力
在北京,由智珠古廟改建的東景緣早已是集藝術文化和生活方式為一體的時髦地兒。東景緣地處沙灘北街,記得第一次去里面的Temple餐廳吃飯時,開車穿過狹窄的胡同,穿過無數烤串店、拉面店、理發(fā)店、便利店和居民樓,越開越深到幾次都懷疑是不是走錯路的時候,直到看到了引導停車的工作人員,才確認是到達了這座隱匿在胡同深巷中的院子。
東景緣原名嵩祝寺,始建于明代永樂皇帝統(tǒng)治時期,老院子里最早的建筑群,是永樂年間的“敕建智珠寺”。這里曾是明代的番經廠和漢經廠的舊址,是皇家御用的印刻藏文經典的所在。建國后,北京三千多座寺廟被改為民用,智珠寺的一部分被改建為牡丹電視機廠。將智珠寺恢復成現(xiàn)在的樣子,東景緣團隊一共用了5年時間。酒店的創(chuàng)始人不計成本的,非常小心地比對和挑選修復方式,盡量做到修舊如舊。從舊建筑里挑選能使用的材料,以此為依據去尋找到最接近原始材料的新材料,按建筑原貌一比一重建,現(xiàn)在我們熟知的希臘神廟等世界遺跡都是按此法修復的。曾經智珠寺的大殿,現(xiàn)在是可以舉辦各類時尚活動的禮堂;東面廡房改造成了當代藝術畫廊,定期舉辦展覽;西面廡房,改造成東景緣的酒店客房部分。
院子和畫廊都對外開放,附近的居民都可以來院子里遛彎。除了法餐廳和畫廊的建筑,其他的房屋都保持了一種年代感,木材上的裂紋和蟲洞,斑駁的門窗,參差的磚塊,自然生長的植物,在院子里慢慢走一圈或者在后院的臺階上坐上一會,都給人一種穿越時間的親切感和經營者對文化的尊重。
東景緣擁有非常多的藝術作品,Ingo Maurer為東景緣設計的燈光,院子里的現(xiàn)代雕塑,是裝置藝術大師 James Turell 的“北京的天空之城”,近期還邀請了著名多媒體團隊Teamlab以這里的墻面創(chuàng)作了名為“Enso in the Qing Dynasty Wall”的作品。畫廊現(xiàn)在展出的展覽,是荒木經惟和馮唐的書法展。
地址:東城區(qū)沙灘北街嵩祝寺23號
電話:8402 1350
3.疊院兒
糅合人文與人工智能
坐落在前門大柵欄的前門西河沿街159號,疊院兒是國內首個無人酒店。這條街是附近唯一一條開車也覺得寬的胡同,原建筑的蘇聯(lián)式混泥土與舊紅色木門,仿佛就是北京上個世紀歷史的縮影。
成功改造過曲廊院的設計師韓文強也操刀了疊院兒的設計工作,采用了三進院落的設計方式,一進院的木質結構餐廳、二進院的未來感休閑區(qū)與三進院的竹院房間讓人們在一個屋檐下感受著時空穿越的交錯感。 這個三疊隱匿的院落將體現(xiàn)出中國抽象的山水寫意畫以及一個有未來感的胡同時間長廊。
疊院兒只有7間客房,而更獨特的魅力在于這里的入住體驗。從預定、入住到走進房間,整個過程都在線上完成。房間還配備了全智能的室內系統(tǒng),從溫度、水質、室內空氣進行綜合的智能控制。系統(tǒng)將會在客人入住時根據空氣的干濕度調節(jié)加濕系統(tǒng);即將進入睡眠狀態(tài)時,系統(tǒng)將會自動關閉屋內燈光與音響。因此雖然身處一個院子里,但疊院兒給人的感覺更具有未來感,如果你也喜歡與AI互動,這里是不錯的選擇。
地址:前門西河沿街159號
電話:4000111575
4.隱世·扭院兒
院子里探尋水墨古意
在明清時期,四合院就是一種富有儀式感的傳統(tǒng)空間,后來發(fā)展為老百姓居住的宅院!霸鹤印币恢币詠矶际撬暮显簝荷顦啡さ暮诵乃,位于排子胡同27號院的扭院兒,就是把院子的趣味性做到最為極致的。設計師基于已有傳統(tǒng)院落格局,利用釉面灰磚形成地面的起伏來連接室內外高差,而且還將室外的地面直接延伸到室內,扭曲為室內空間的墻面和屋頂,從北正房延伸至院落,再連穿對面的廂房,地面、墻體與屋頂巧妙地連成一線,完全模糊了內外空間的界限。
院子里保留了一棵山楂樹,圍繞著山楂樹有四間房屋,木質格柵、通透的玻璃窗,與院內的釉面磚地板、白色卵石形成對比,過去相對封閉的四合院由此變得輕盈與靈動。陽光灑向沉色釉面磚,在顏色與材料彼此碰撞之間,勾勒了另一種人與自然的關系,整個院子也顯得越發(fā)清透。
院子里的三間房屋設計了整合式家具,都可以隨時切換空間功能。比如在東西廂房原有的木框架下嵌入了家具盒子,木質地臺暗藏升降桌面,既可作為茶室空間,將藏于墻面的雙人床放下后,便可以作為臥室。北側正房的墻體中也嵌著一張大床,折起翻落間就可以滿足不同的空間場景切換,廚房或衛(wèi)浴間則藏在磚道曲面墻的下方,采光與分區(qū)一舉兩得。
地址:西城區(qū)前門大柵欄排子胡同27號
電話:4000111575
5.微雜院
還原胡同生活樣貌
茶兒胡同8號是北京典型的“大雜院”。曾有超過十幾戶人家在此居住。在過去的五十年里每個家庭在院子里建造了屬于自己的附加小廚房。這些特殊密度形成的附加結構通常被視為城市的廢料,在過去幾年的整治措施中,這些構造幾乎都被自動消滅了。建筑師在改建過程中,他們打算承認附加結構作為一個重要的歷史見證和在北京的現(xiàn)代公民生活中已經常常被忽視的胡同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
進入這個院子后發(fā)現(xiàn),很有趣的是,建筑師在面對這些大雜院內的“違章建筑”時,并不是去單純地拆除它們,而是改造和再利用這些非正式附加結構。保留了那些多余的小廚房,甚至連廚房上的醋瓶和醬油瓶都沒有扔掉。有意思的是,很難一下子分清哪間是舊的,哪間是新的,因為院子的格局沒變,外表看仍然是斑斑駁駁的灰磚。
院子中間有一棵大槐樹,建筑師覺得這棵樹為院子增添了不少靈氣,而且還帶來一種文化隱喻,更像是中國傳統(tǒng)家庭的一個象征。建筑師索性就把槐樹旁邊的一個廚房設計成一個六平方米的由傳統(tǒng)的藍灰色的磚建造成的迷你藝術空間。外部由磚鋪的梯級的小樓梯通向樓頂,在那里人們可以伸手觸及到大槐樹的樹葉和枝干。平臺上用粉筆涂滿了五顏六色的格子,顯然已經被胡同里的孩子們占領。
6.藝術8·原中法大學
融合中西藝術之所
第一次聽說藝術8,是因為歐鳴,他是第一位獲得“藝術8中國獎”的藝術家。“藝術8中國獎”由愛馬仕基金會支持,致力于關注中法兩國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后來我有機會來到了藝術8位于皇城根北街的這個小院兒,這里原來是由蔡元培、李石曾、吳稚暉等有識之士創(chuàng)立的中法大學原址,是一組有百年歷史的傳統(tǒng)建筑,當年便有很多中國的有志青年從這里走出,赴法留學。
主樓正在展出新一屆的“2018 藝術8。中國青年藝術家獎”,今年獲獎的藝術家,是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的歐陽蘇龍。在展廳中印象深刻的一個作品,叫做“看不見的城市”。藝術家用光導纖維的形式展現(xiàn)出一個在空間中的路線,懸掛在黑色展廳的上方變成一個雕塑。作品的靈感來源于,藝術家在成都沒有導航的情況下,在當地游走,以腳步作為長度單位憑身體感覺來判斷方向,用手繪的方式將行走軌跡記錄下來。
地址:東城區(qū)東皇城根北街甲號
電話:6581 9058
7.曲廊院
美食之外,更有洞天
坐在院子喝茶、乘涼、聊天,這大概是很多老北京對于北京消暑的共同記憶。坐落于北京東四大街里的曲廊院,自老胡同中改造而來,于繁鬧街道中的一抹閑陽,翠竹隱逸,游廊幾道平淡中的格調帶給食客無盡的享受,餐廳整體風格以新式建筑設計建造于有年代感的胡同房舍。
愛來曲廊院不僅是因為這里的茶,他們的餐也是吸引人的一點。廚師團隊由前米其林餐廳廚師帶領,主打西式餐食,以中式的結構為基底,用西式的技巧來渲染。其菜品不是想象中華麗繁雜,而是以古典簡約的裝盤和原汁原味的烹飪,襯托出食物本身的珍貴。
整個6月到7月,來到曲廊院都可以欣賞到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副教授、水墨藝術家李津的作品。他的創(chuàng)作充斥了對俗世的狂熱與自我的迷戀,與曲廊院的整體風格形成了內在關系上的對比。
地址:東城區(qū)東四十一條25號(東四)
電話:6403 8229
8.福德匯·止觀小館
藝術館里品嘗非遺美食
緊鄰繁華熙攘的王府井大街,在一眾國際頂級飯店的高樓間,灰頭灰面的“止觀小館”不經意間便擦肩而過,可一旦有緣駐足,就此便發(fā)現(xiàn)了一個妙處。進到門里卻是到了一座百年歷史的二進四合院,這是止觀藝術館所在,除傳統(tǒng)四合院建筑及房間內陳設的字畫古玩為藝術館固定展出部分外,還有兩間專業(yè)藝術展廳(100 平方米和180平方米)不定期舉辦各類高規(guī)格藝術展。這里曾經舉辦過王世襄的海南黃花梨舊藏家具展,以及現(xiàn)代英國作家的水墨畫展。如果現(xiàn)在去到這里,還可以欣賞到十九世紀古唐卡組圖展,一睹唐卡中那些大成就者的風范。
夏天來到止觀小館最適合聽雨,雨滴敲在玻璃房頂棚的時候會有一種讓你聽交響樂的感覺。對于很多食客而言,來到止觀小館更是為了這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菜系,遼河口漁家菜。它屬于遼菜一部分。他們取材都是遼河流域江鮮、湖鮮以及渤海灣的海鮮,還有長白山的山珍。之所以選擇在四合院,也是想呈現(xiàn)一個院子里的家鄉(xiāng)味道。
地址:東城區(qū)金寶街金魚胡同12號
電話:6559 9899
9.時間博物館
時間才是最奢侈之物
劉心武在《鐘鼓樓》中寫道,“對于這座古老城市所經過的漫長歷史,天安門自然是它尊貴的面孔,而鐘鼓樓卻是它樸素的心臟。怦然心動的鐘鼓樓啊,日積月累地撞擊著元明清三代北京城里帝王將相及平民百姓的集體記憶”。
這段“集體記憶”的儲存地,現(xiàn)在還有另外一個名字“時間博物館”。外飾采用中國傳統(tǒng)建筑巔峰時期,宋、明時代裝飾要素,簡潔大氣、低調內斂。去除不必要的裝飾,尊重鐘鼓樓地區(qū)建筑肌理,布局形式、建筑體量是北京傳統(tǒng)的明、清風格,外飾風格匯集宋明時期精華要素。也是得益于這樣的建筑,一旦走進時間博物館總是能夠讓人的心靜下來,這里時常有很多關于北京文化的活動,來到一個具有北京歷史感的地方了解最北京的文化,也是夏日里尋找北京味道的一種方式。筆者探訪時,正遇上MOISEIKIN俄羅斯藝術瑰寶沙龍,在擁有歷史底蘊的時間博物館欣賞俄羅斯國寶級藝術珍品更能感受到空間與藝術作品帶給人的氣場。
地址:東城區(qū)鼓樓東大街298號
電話:6408 7613
10.Meeting Someone
Meeting Someone的主入口很隱蔽,沒有改變臨街建筑原始的外立面,只有一塊小小的招牌。這里包含了酒吧、下午茶空間、餐廳、屋頂露臺及一個小小的內院。臨街的建筑由半地下的一層,二層和平屋頂組成。為了增加餐廳的經營空間,設計師將隔斷通通打掉,重新加固結構,并增加了聯(lián)通三層的懸掛式樓梯。庭院內的東廂房,主要是作為下午茶使用,午后傾斜照進來的陽光,暴露的頂部木作結構,水泥墻面和金屬地面,再加上懸浮于空中的白色明信片裝置,整個空間放松隨意。
半地下的部分作為酒吧使用。二層作為餐廳,則是這一感覺的延伸,晚上的時候繁星點點的頂部裝飾燈結合桌面的聚光燈,營造出一種濃濃的戲劇氛圍。印象最深的通向酒吧區(qū)的狹窄走廊,由頂部滿鋪的光纖燈以及兩側可以反射的黑色背漆玻璃組成。靈感來自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無限境屋(Infinity Mirror Room)和宮崎駿的電影,有一種走入幻境的別樣體驗。
神秘感的營造,引導客人穿過交錯的空間,探索不同場景的趣味,成為就餐時不可或缺的感官享受。夜晚時分,靜靜的佇立在院中,環(huán)顧四周,玻璃窗內的人們在高低不同的幾個空間內,同時活動的情景一覽無余,就像一場浸入式話劇。
地址:東城區(qū)楊梅竹斜街99號
電話:15001018518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