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元禪師東渡扶桑傳法,帶去了很多明代家具,這些家具不是一般的生活用品,而是在弘法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法器。
2022年3月21日,“黃檗文華潤兩邦——隱元及師友弟子的禪墨世界”書畫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匯聚了隱元禪師與其師費隱通容,弟子木庵性瑫、即非如一、獨立性易和東皋心越等禪師的書法、繪畫作品100多件,是黃檗書畫文化藝術的一次集中展示。展覽還展出了9件以“隱元”冠名、1件以“黃檗”冠名的明代家具復原作品。這些蘊含古老深刻禪意的明代家具,一經亮相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此,覺悟號禮請中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邵曉峰教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第二屆國家輕工系統(tǒng)“大國工匠”、東渡家具復原項目總設計師黃福華先生,黃檗書院副院長白撞雨教授,進行了一場“以器弘道”的精彩對話。
為什么350多年前的家具要以“隱元”或“黃檗”命名?
白撞雨(黃檗書院副院長、教授、《黃檗學特刊》特邀主編):在談這些家具之前,我想給大家介紹兩本古籍,正是這兩部書,記載了這些家具的樣圖、尺寸和用途。這兩部書,一部是昭和十七年(1942年)出版的《隱元冠字考》,一部是昭和十四年(1939年)出版的《黃檗冠字考》。這兩部書的編輯兼發(fā)行是山本悅心禪師,發(fā)行所是“黃檗堂”。黃檗堂不在長崎,也不在京都,而是在愛知縣愛知郡豬高村大字豬子石。黃檗堂出版物均為非賣品,印量大都是區(qū)區(qū)百余冊,而且是編號發(fā)行,是文獻價值極高的黃檗文獻,只是極為罕見。通過黃檗書院文獻學者初步研究,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黃檗堂出版物共計59種,黃檗書院文獻室藏有21種,就包括《隱元冠字考》《黃檗冠字考》。這兩部珍貴古籍,為這次家具復原,提供了一手的基礎依據(jù)。
福建福清黃檗山萬福寺住持定明法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福華先生(右二)與項目組研究家具圖紙
隱元禪師東渡日本帶了多少種家具?日本人如何看待這些家具?
白撞雨:從這兩部“冠字考”古籍來看,隱元禪師東渡所攜帶去的、后來通過海商從福建送去的黃檗家具、禪具,總體上接近二十余種,這些家具既有常用法物,也有日常所需。福清黃檗山萬福寺、黃檗書院以及三福古典家具公司共同組成項目組,對這些古籍中的家具文獻進行研究攻關,利用一年半的時間,復原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十件,完美呈現(xiàn)了隱元禪師東渡時明代家具的樣式、樣貌。在日本,這幾件家具,有9件冠以“隱元”字號,有1件冠名“黃檗”字號,是日本黃檗宗大本山的重器,足見隱元禪師對日本佛教的巨大影響,以及對當時社會生活方式的引領。
這些由禪師帶到日本的明代家具,在家具史上著名嗎?
邵曉峰(中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導師):這批東渡日本的家具,在具體表現(xiàn)風格和形式上,拓展了我們對于明代家具的深入理解。有幾件家具的造型結構和紋飾,也延伸了明代家具的內容與領域。特別是它們和禪宗思想相結合,把家具與宗教家具的關系給予了更為具體的呈現(xiàn)。因此從家具這個具體的角度,可以進一步拓寬中日文化藝術交流的路徑。
中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邵曉峰教授
盆架、供桌、文椅等家具都有佛教符號,這有什么特殊的意義嗎?
邵曉峰:這次“黃檗文華潤兩邦”展覽中展出的“隱元家具”中有幾件飾有云版、卐字、法輪、凈瓶等佛教圖形及符號,這些都是佛教思想對明代叢林生活影響的具體體現(xiàn),畢竟這些家具陪伴隱元禪師等高僧及其再傳弟子很多年。這些佛教元素、圖案、器物圖形被有機地貫穿在生活器具中是非常自然的。就一定意義上而言,這批家具不僅是實際生活藝術的體現(xiàn),還是高僧宗教情懷的進一步呈現(xiàn)。
這十件家具和法器中,哪一件最珍貴?
邵曉峰:這些家具中,就家具史演化來說,有幾件難得一見,很有意義。比如,其中的“隱元桌”,它在今天的家具術語中應被歸為翹頭案。這件翹頭案非常獨特,呈三面上翹形,既可理解為是多加了一面的翹頭案,也可被理解為是刪去了一面的四面圍欄案。其造型在家具史中鮮見,具有獨特含義,應和當時的宗教生活,甚至和日本特殊的叢林陳設具有密切關聯(lián),值得作深入研究。
左邊為“隱元桌”
再如,“朱涂隱元桌”(是一種陳放香爐的幾)也顯得獨特。在造型上,該爐幾構建起兩幾疊置呈現(xiàn)的巧思,在層與層之間形成有機統(tǒng)一的關系。上下層的三彎腿具有不同變化,上層趨方、下層趨圓,可謂精妙。三個造型各異的承接面,可擺三個香爐。它豐富了宋代以來爐幾的造型、結構和紋飾,堪稱設計獨特、承接自然、裝飾精當。
另外,“隱元杖架”也具意味,它如同小型屏座,在其上下橫棖中間以孔貫通,安放禪杖。我曾對中國家具中的“架具”做過研究,劃分了數(shù)十個種類,但其中并無“杖架”。這件具體而精致的“隱元杖架”使中國家具多了一款架具,也豐富了我們對于禪杖等佛教器具的內涵性、供奉性、象征性及傳播意義的理解。
隱元柱杖及杖架
明代家具和宋代家具之間,有沒有繼承關系?
邵曉峰:我研究中國宋代家具20年,拙著《中國宋代家具》(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版)曾獲第二屆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優(yōu)秀學術著作獎一等獎等一系列重要獎項,如今已第5次印刷,并被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Harvard Library)入藏,可見國內外對宋代家具的關注程度。
邵曉峰教授所著《中國宋代家具》
這批隱元家具體現(xiàn)了明代晚期家具的一些樣態(tài),和宋代家具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我曾撰長篇論文《宋代家具:明式家具之源》加以論述,這里不再贅述。
隱元家具在總體上具有簡潔雅致的特點,這直接傳承了宋代家具的基本特點。到了明代,家具工藝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制作技術日趨完善,使家具成為融多種藝術、技術為一體的重要文化載體。譬如,此次展覽中,由福建福清黃檗山萬福寺捐贈中國美術館的“隱元椅”,即是如此。在今天的家具術語中,它可被歸為“南官帽椅”或“文椅”,即搭腦和扶手均不出頭的扶手椅。它造型簡潔、結構緊湊,總體髹以黑漆,背板自上而下分別飾以金漆鏤空浮雕、描金繪畫與金漆雕花亮腳,聯(lián)幫棍被塑造為七層金漆凈瓶形。前足之間的管腳棖為兩根(其他三面只有一根橫棖),兩棖之間的矮老被塑造為三層金漆瓶形,形態(tài)矮胖,殊有趣味。然而,這些局部裝飾并不影響其形態(tài)靜穆、文雅內斂的內涵。在整體上,它不但具有明式家具簡勁干練的特點,而且實現(xiàn)了在結構和裝飾之間,簡潔和豐富之間的有機均衡與和諧統(tǒng)一。
隱元扶手椅
總體上來說,這次由大師擔綱精心復原的十件“隱元家具”作品,具有源自日本古籍文獻的重要依據(jù),意義深遠,且制作技藝十分精湛。限于篇幅,以上我僅作略談。接下來,我將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福華先生的團隊以及黃檗書院白撞雨教授一起,對這些家具作更為系統(tǒng)而深入的研究,以饗讀者。
隱元扶手椅設計圖紙
明代家具復原項目取得了哪些突破?
東渡家具復原項目的總設計師是黃福華先生。黃先生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第二屆國家輕工系統(tǒng)“大國工匠”。黃先生還是中國明清家具專業(yè)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仙作”古典家具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之一、三福古典家具公司董事長,全國政協(xié)文史館工藝美術研究院副院長。
黃福華:這些東渡家具,已經存在了近四百年。復原之初,我們只有一些文獻資料圖片作為參考,圖片辨識度不高,要還原家具的原貌和細節(jié),難度比較大,需要花時間慢慢去推敲。這個過程中,要去研究當時的時代背景,要了解隱元禪師相關背景,特別是要考究當時的家具風格等。
我們在研究黃檗文化歷史層面的文化內涵基礎上,結合珍貴的歷史圖片記錄,用較高的精準度去還原家具。對于復原的圖紙,我們層層推敲,修改調整了許多稿,使每一件家具的細節(jié)、風格和韻味,都得到具體呈現(xiàn)。在生產加工階段,我們詳細地把這次復原的背景、意義等信息,完整無誤地轉化并傳遞給師傅,引導他們一絲不茍去完成制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幾個有弧線異形的家具,形體的拿捏,比例的把握,必須要恰到好處,這才能將家具所代表的人文精神,以及那個時代的傳法活動與生活方式表達好。
復原家具在選材上有什么講究?
黃福華:在選材方面,一是考慮各個家具的主次關系,合理推理每個家具的重要性,利用不同原材料的色澤、紋理盡最大可能去復原。從珍貴歷史資料中,去感知原物的質感,以最適當?shù)牟馁|去展示那個時期的中國家具之美。家具所用材質為小葉紫檀、大葉紫檀、酸枝、緬黃、科特迪瓦檀等名貴紅木。
在復原過程中,我們傳承“仙作”家具制作技藝,精巧的榫卯結構,“型、材、藝、韻”的和諧統(tǒng)一,體現(xiàn)在每件家具的每處細節(jié)上。描金漆畫等亦體現(xiàn)了國畫藝術、雕刻藝術與家具制作技藝的巧妙融合。結構嚴謹、用料考究、款式典雅,加上文化和藝術的含量,讓這些家具同時具備了實用性、觀賞性、藝術性、收藏性。
“跨海非常木,撐天必大材”,這是隱元禪師的詩句。在中國哲學中,木是生生不息、輪回永生的象征。放眼中國歷史長河,木的存在讓人融入自然的世界,木不僅是人們生活中的成員,更是成為精神品質的象征。隱元禪師東渡扶桑傳法,帶去了很多明代家具,這些家具不是一般的生活用品,而是在弘法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法器!包S檗文華潤兩邦——隱元及師友弟子的禪墨世界”書畫展現(xiàn)正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敬請關注。
來源:鳳凰新聞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