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屋睿UIdesign :很多人問我,如何做一間設計工作室。今天把我個人的經歷和心得分享出來,權供大家參考。
我首先分享一個故事,有一次去到一個團體分享會,一個廣告人站在臺上說,我招聘人的時候都會問這個人一個問題:如果要做一個產品的廣告,你應該怎么做?如果對方的回答是花錢做廣告,我都不看好這個人,因為,道理很簡單,能用錢解決的事,我還為什么要請你?
回到我個人的體會是,如果人生就是升級打怪的話,我覺得還是不開掛、不買死貴的裝備,想辦法用最少的資源努力接近目標,這個過程才能體會到玩游戲的快樂。我不是在教大家做企業(yè),這篇文章能提供的只是個人的經歷和心得,成功和失敗都不可復制,不過權當參考而已。
做一間什么樣的設計工作室?
任何人都有可能產生做一間工作室的想法,如果資金充裕,人生是可以任性的。那么,我接下來要說的是一件不能太任性的事。
設計這項工作,如果是按照工序操作來看,其實并沒有太多升華的含金量,其次,設計這類服務也不大是一種可能暴發(fā)致富的工種。因此,能做一間設計工作室的前提一定是對設計本身有愛。所以,我把設計工作室看成是一個能供養(yǎng)自己的設計理想的存在,它是個居所,而不是一個盈利機構。
工作室需要多少資金?
從概念退回到現(xiàn)實,說說最堅不可摧的資金問題。因為既然是工作室,那就需要場地啊,設備啊,隨之而來就是資金的問題。這些都是躲不過的問題。我的建議是,在啟動前,你必須要為自己的工作室“量體”,簡單說就是要看看你為工作室設定的規(guī)模,所謂規(guī)模就是成員多少?是否需要在一起辦公等?
比如,飛屋工作室在成立之初是以SOHO的形式開始的,成員平時在家工作,隔三差五再找個咖啡吧聚一聚。因為我們的設計都是在線上完成,大家對工作室拓展的討論都可以通過郵件、QQ解決。事實就是線上對項目的完成情況比線下還要好。這當然需要成員彼此間的文字溝通能力,描述問題的準確性。(呵呵,終于知道為什么我這么愛寫了)
工作室能掛靠在一家公司名下最好。找了個好友的公司名下掛靠,就能省去很多麻煩,比如辦公場地的問題就能得以解決。但也需要給這家公司一定的提成。因為單獨租一個辦公室確實不太劃算,更何況在北上廣這些城市的租金也是嘩嘩的漲。如果能在租金壓力相對較小的城市開始也不錯。還是那句話,因為有互聯(lián)網,一切可以線上解決的問題其實沒必要帶到線下。
如果你做的只是設計服務,其實最基礎的設備也就是打印機、掃描儀這類基礎的“公用”設備,如果大家有點閑錢湊個MAC也不錯。認真為自己的業(yè)務展開所需要的物資列一個清單,和成員商議設備供給的問題。資金還需要預出推廣的費用,比如為工作室的網站存放的虛擬空間的費用、某些平臺的會員申請費用等。這些費用其實瑣碎繁雜,有充裕的規(guī)劃不是壞事。尤其是涉及到經營的業(yè)務,詳細的財務規(guī)劃,帶給人的便利是越往后推移越重要,也是最初一個扎實的team building。
如何找客戶?
其實我一開始對客戶渠道這一點也是完全懵懵懂懂,一奔向市場才發(fā)現(xiàn),要接單談何容易?沒有個商業(yè)模式,沒有個盈利分析表,簡直應該掩面而逃。經過一番摸索,好在我們也度過了最初的生存高危期。
我們的摸索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怎樣規(guī)劃工作室的問題。先來談飛屋的規(guī)劃,飛屋會一直是個工作室!我們也是一直兜兜轉轉,最終想到了要借鑒早期歐洲藝術工作室的做法,他們那時的藝術家還比較類似于工匠,平時以接訂單的方式存在,偶爾也會出一兩個像達芬奇這樣的大藝術家。當時,這些一間間小小的工作室,一方面接單,一方面招收學徒,學徒以幫工的方式進入工作室,也就是半工半學的方式。這些工作室從來沒想過“做大做強”,你也可以說他們本來就沒有商業(yè)的規(guī)劃。等老的藝術家退休后,他的學徒會繼續(xù)接管這個工作室。
這時,你的面前大致分出兩條路可走,第一就是融資,做大做強,然后增加盈利,讓工作室最終能躋身上市企業(yè)。第二就是,擁有一個小范圍的用戶,盈利不多,夠本夠生存就行,最重要是自己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并且以此生存下去。我想我們屬于后者。
根據(jù)前景規(guī)劃的不同,你的工作室就會面臨不同的渠道發(fā)展模式。經過融資后,你有大筆資金可以投放商業(yè)廣告,客戶來源就很廣泛,還可以通過做活動營銷之類,聘用高級的營銷人員來為你們的銷售出謀劃策。當然,如果維持在工作室這樣的狀態(tài),最好的選擇是能走內容分享的路。
我的看法一直是這樣的:沒有付出,就不可能有收獲。你要問自己,你能為大家奉獻些什么?你的專長是什么?將你的專長“奉獻”出來。
其實,我認為轟轟烈烈炒熱的“互聯(lián)網+”是一個偽概念,互聯(lián)網的本質是分享。找個時間將自己的優(yōu)缺點做個總結,然后看看有哪些是可以分享出來的,當然,既然是設計工作室,最好就是能和設計相關。而不應該是簡單將自己線下的產業(yè)搬到線上。
我不否認有工作室并沒有走分享這一環(huán)節(jié),就是發(fā)布一下作品就能吸粉百萬,這樣的前提要求是設計的質量絕對能出類拔萃。能做到的人也鳳毛麟角。
普通的成長中的工作室,可以選擇做一個公眾號、開一個新浪微博或者做一個網站。通過第三方平臺也好,或者自己有一個網站,總之,你要有一個“形成辨識度”的認識。比如,我們發(fā)布設計類的教程文章,其實很多大網站都在做,但我們的辨識度就是“我們只發(fā)自己寫的教程”,這樣就能和大型的設計類網站有所區(qū)別。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