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設計經(jīng)常把建筑學當作學習的源泉。我們希望 (像建筑學一樣) 為我們的工作注入同樣密集的理論知識和同樣內(nèi)容廣泛、享譽四海的評論意見。但我們不是建筑師,我們是平面設計師。我們的角色更模糊。我們在印刷和網(wǎng)絡、二維和三維之間穿梭。我們的作品更易于生產(chǎn),(存在的時間) 也更短暫。這種易變性,以及平面設計本身所具有的實用主義的不利傾向,使得明確平面設計理論的主體變得困難重重。
果真如此嗎?
自從有了平面設計這一行,平面設計師就已經(jīng)下筆描述過他們作品背后的理念。想一想 F. T. 馬里內(nèi)蒂 (F. T. Marinetti)、拉斯洛·莫霍利-納吉 (László Moholy-Nagy)、赫伯特·拜耶 (Herbert Bayer)、約瑟夫·繆勒-布羅克曼 (Josef M·ller-Brockman)、卡爾·格斯那 (Karl Gerstner)、凱瑟琳·麥考伊 (Katherine McCoy)、簡·范·圖恩 (Jan van Toorn),以及近來的杰西卡·赫范德 (Jessica Helfand)、德米特里·西格爾 (Dmitri Siegel) 和原研哉 (Kenya Hara)。與建筑學和美術相比,這些工作的主體雖然微不足道,卻也激昂而有力。
平面設計相關的文字散見在 "理論" 的不同分類中。有些人分析制作的過程。比如說,包豪斯實驗 (Bauhaus experiments)、被歸入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 范圍的方法,以及貼上 "設計研究" 標簽的當代探索。有些文字審視了視覺作品背后的理念。作者 "閱讀" 設計圖或者設計文本,并把它們置于更廣泛的歷史/文化情景中。另外,有些人則把其他方面的理論著述應用到平面設計領域——解構(gòu)分析理論、符號學、性別研究。當然,許多開山之作使得這些分門別類變得模糊起來。
在我的研究過程中,我致力于強調(diào)自己理論基礎的價值,并鼓勵其他人多讀多寫。最近在寫作一本書時,讓我考慮到今天這一行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理論可以幫我們應對這些問題。
(左起順時針方向): 1989年,凱瑟琳·麥考伊在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 (Cranbrook) 畢業(yè)設計展所做的 "看讀" (See Read) 海報,在一幅由近期畢業(yè)學生作品組成的攝影拼貼畫上,覆蓋了一系列或許自相矛盾的設計理念和一幅溝通理論的模式圖——這個模式說明如何將解構(gòu)學和結(jié)構(gòu)主義者/后結(jié)構(gòu)主義者的文學理論應用到平面設計的視覺和口頭過程中;1925年,一張出自拉斯洛·莫霍利-納吉的《繪畫,攝影,電影》(Malerei, Photographie, Film) 一書的跨頁,以及一張出自《平面設計: 新基礎》(Graphic Design: The New Basics) 一書的跨頁,該書2008年由美國紐約的普林斯頓建筑出版社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出版,由艾倫·勒普頓 (Ellen Lupton) 和詹妮弗·科爾·菲利普 (Jennifer Cole Phillips) 設計和編寫,其中勒普頓探討了平面設計實踐中新興的一般概念,包括像透明畫和分層法這些新涌現(xiàn)的相關概念。
設計越來越存在于其使用者的行為中
想一下 Flickr、Facebook、Etsy 手工制品電子商務平臺、Lulu 自助出版平臺、Threadless 網(wǎng)上T恤設計和眾多的博客。在軟件和網(wǎng)絡預先將設計分成不同的模板后,使用者會帶著加入自己制作的內(nèi)容和塑造個性視覺特征的期望加以應用。德米特里·西格爾把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 " 模板化的思維"。設計師們正努力在這種 DIY 現(xiàn)象中找好自己的位置。創(chuàng)造力不再是一個單獨的 "創(chuàng)意階層" 所獨占的領域。通過開發(fā)促進他人創(chuàng)造的框架,設計師可以引領這種新的參與式文化;然而,這么做的話,意味著讓我們一度專業(yè)化的技能變得更加普遍和易得。這種知識轉(zhuǎn)移對某些人來說是威脅,對某些人來說則是解放。
正當我們?yōu)榉磳夹g而斗爭時,它改變了我們的審美觀
盡管攝影圖庫的流行和 Adobe Creative Suite 軟件那龐大的保有量,設計師在任何場合都力求創(chuàng)造獨一無二的視覺表達效果。同時,正如設計和媒體評論家列夫·馬諾維奇 (Lev Manovich) 所說,特定的技術、藝術的語言和先前在在各個行業(yè)之間相互獨立的詞匯正在軟件應用與不同行業(yè)之間流動。這種具有混合性和 "可再混合能力" 的全新通用術語不同于以往所見的任何形式,而現(xiàn)在大多數(shù)視覺藝術家正是用這種術語工作的。技術已經(jīng)不可逆轉(zhuǎn)的改變了我們的審美感,同時給予我們更多或更少的力量。
我們應該鼓勵合作和經(jīng)驗分享
如果我們不想一起坐下來,那多重觸控技術有什么好處?合作和共享推動了改變世界的設計解決方案。盡管我們在線聯(lián)系,但是許多人正體會到一種日益增長的個人孤立感。作為設計師,我們?nèi)绾芜\用促進共享的項目與這種孤立感作斗爭?媒體活動家卡爾·拉森 (Kalle Lasn) 已經(jīng)警告過設計師: "我們已經(jīng)失去了我們的情節(jié),我們的故事線索。我們已經(jīng)失去了我們的靈魂。" 拿出能喚起真正聯(lián)系的作品可能是找回這些靈魂的一種途徑。
今天我們都比15年前寫得多了
博客、電子郵件、推特 (Twitter) 我們用文字與更多的人交流而不是用語言。如果語法將指令和結(jié)構(gòu)賦予我們的思想,那么寫作方面的增長為我們的社會和學識帶來了價值。設計的作者身份,這個問題在過去十年的發(fā)展過程中被邁克爾·洛克 (Michael Rock)、艾倫·勒普頓和杰西卡·赫范德這些有影響力的人物討論過,它凸顯了文字和圖像之間、學科和其著述之間的活躍關系。書面溝通的延伸或許能使得更多的平面設計人才,對設計進行更多的著述,從而做出思想貢獻。
當今社會的主要象征就是網(wǎng)絡
盡管我們并不完全明白在幕后推動當下這個數(shù)字時代的電腦程序,但是我們能夠理解這個時代的網(wǎng)絡化結(jié)構(gòu)并且用設計來滿足它。上個世紀初的先鋒派藝術家,包括 F. T. 馬里內(nèi)蒂、拉斯洛·莫霍利-納吉和亞歷山大·羅琴科 (Aleksandr Rodchenko) 都擅長激發(fā)他們自己的網(wǎng)絡: 報紙、雜志、講座和往來書信。最近,我聽了由 H 計劃組織 (Project H) 的艾米麗·皮爾頓 (Emily Pilloton) 和人道建筑組織 (Architecture for Humanity) 的卡梅隆·辛克萊 (Cameron Sinclair) 所作的講座,這兩位年輕設計師在國內(nèi)外為設計師改善人類的基本生活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機會。網(wǎng)絡的連通性是他們成功的關鍵。傳遞變化和繁榮的高效網(wǎng)絡已經(jīng)就位。我們只需要抓住它們。
20世紀早期的設計師接受了當時社會的挑戰(zhàn)。我們也能承擔我們這個時代、新千年的錯綜復雜。深入研究我們的理論基礎使我們有能力應對世界和我們學科中的關鍵性重要問題。
關于作者:海倫·阿姆斯特朗 (Helen Armstrong) 是思創(chuàng)設計公司 (Strong Design) 的創(chuàng)意總監(jiān)和邁阿密大學平面設計專業(yè)的助理教授。她的設計作品——面向諸如奧爾巴尼的賽奇學院 (Sage College of Albany)、美國網(wǎng)上工作室 (USInternetworking) 和佛羅里達的新學院 (New College of Florida) 這樣的客戶——已經(jīng)贏得了區(qū)域及國際獎項。這些作品也被美國和英國的許多出版物收錄,包括《HOW 國際設計年鑒》(HOW International Design Annual)、《完全印刷商》(The Complete Typographer)、《凸版印刷手冊》(The Typography Workbook) 和《設計元素》(Design Elements) 。她的第一本書《平面設計原理: 源自實地研究》(Graphic Design Theory: Readings from the Field) 于2009年春問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