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國際知名設計師、獨立出版人、教育者與策展人何見平迄今為止最大規(guī)模的創(chuàng)作生涯回顧展“daydream何見平個展”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開幕。在1200平米的展廳中,用九大主題呈現了這位旅德華裔設計師25年來跨越設計、藝術、出版、教育與策展的創(chuàng)意實踐,展現了平面設計跨越時空的無窮魅力。展覽持續(xù)至5月30日。
展覽以蒙太奇、模糊、山水、肖像、文字、藝術、閱讀、形象和策展九大主題,為觀眾展現何見平所理解的“daydream(白日夢)”, daydream(白日夢)的主題,來自何見平對日常設計工作遭遇困難后,希翼擁有的一種能力。
對何見平而言,“daydream是夢境和清醒的通道。我們在夢境中無法思考,在清醒中無法入夢。只有在daydream中,才能將現實的經歷化為碎片,任其游離、發(fā)散,與清醒意識中的某個點相聯結,形成一種毫無邏輯的‘獲得’,由此將設計的思考帶入全新的視角,從而難題迎刃而解!辈徽撌鞘芗追轿械墓ぷ,還是自發(fā)表達的創(chuàng)作,何見平在daydream中一以貫之地捕捉創(chuàng)意。
此次展品中年代最早的一組四幅攝影作品《穿過》作于1995年,暗色背景中一堆針穿過蘋果、檸檬、橙子,將這些水果轉化為全新形態(tài),不再光滑但卻更有張力;而最新的作品是為厲檳源個展《天堂電影院》創(chuàng)作的海報,何見平在暗色畫幅上用白色泡沫涂鴉出展覽標題。此次的絕大多數展品均首次在中國大陸亮相,它們不僅巨細靡遺地展露出何見平25年來設計創(chuàng)作的成長、演化與蛻變歷程,也體現了隨著數字化等技術變革,心理學、社會學與文化等領域的研究,平面設計及至商標、品牌與包裝設計、廣告創(chuàng)意、視覺傳達等專業(yè)持續(xù)演進及立體化的過程。
碎片式編織出九重想入非非之境
25年來,何見平完整保留了所有設計項目的全部草稿、信件、日記、明信片、電子郵件、相片、數碼相片、新聞報道、印刷打樣、樣書、材料測試、剪報等。他花了整整三個多月,從中挑選出與此次九個章節(jié)相關的設計作品、手稿、信件、物件、收藏、冊頁,以小圓磁鐵密密麻麻固定在包了鋼板的展墻上。
數萬字的作品說明與創(chuàng)作評論圍繞展廳一周鋪陳在地面,與墻面實物形成巧妙的對應閱讀體驗。每一件、每一段都是25年的一個時間碎片,串起他與師友、同行們交往的情感脈絡,更拼合出何見平臺前幕后的設計歷程。設計互聯認為,此次展覽為宏觀設計史敘事提供了一個難能可貴的案例參照,有助于推進中國的設計理論研究;同時,它也讓原本專業(yè)化的設計實踐“出圈”進入公眾視野,由此拓寬對設計價值的理解和討論。
從早期留學時追求德國平面風格的攝影“蒙太奇”,到強迫自己與原來攝影圖形的逼真視覺斷裂、轉而追求對立的極端——“模糊”,再到融合中國傳統(tǒng)藝術元素的“山水”,圍繞最熟悉的人臉創(chuàng)作“肖像”, 將中文和西文書法、或東西文字編排傳統(tǒng)中的一些規(guī)則置換、逆向思考和實驗成為“文字”,源自藝術表現方式的“藝術”, 集結出版和書籍設計作品的“閱讀”,為各類品牌與企業(yè)設計的視覺“形象”,及至“策展”傳達何見平作為策展人對置身當下時代的某些問題、實驗、缺憾、預言的闡釋。這九個單元相互聯結,記錄著何見平的設計奧秘——“在信息傳遞中,強化視覺審美是一種中庸但永遠正確的方法。”
何見平1973年出生于中國杭州富陽,本科就讀于中國美術學院,早期接受國內扎實的工藝美術技法訓練。出于對包豪斯的向往,他在1996年赴德國柏林藝術大學留學深造,自此在柏林生活、工作。在成為獨立設計師之前,他曾長年執(zhí)教于柏林藝術大學、中國美術學院和香港理工大學等不同學府,身體力行東西方的設計教育,并為多家設計雜志撰寫專欄,還出版了許多頗具影響力的書籍。他的設計作品獲獎無數,包括華沙海報雙年展金獎、德意志國家設計獎金獎、德國紅點獎全場大獎、奧地利Joseph Binder金獎、倫敦D&AD黃鉛筆獎、德國Ruettenscheid年度海報成就獎,并被英國V&A博物館等國內外多家博物館收藏。他自稱為東西方“設計互補”的中介:“我在歐洲介紹中國傳統(tǒng)設計和當代設計,在中國介紹國際設計歷史以及國際設計師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表現風格。”
開幕論壇業(yè)界友人共敘見平
開幕當天下午,daydream展覽同名論壇在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境山劇場舉辦,由設計互聯副館長趙蓉主持,獨立策展人、作家崔燦燦,A Black Cover Design的兩位創(chuàng)始人廣煜和Nod Young,wx-design創(chuàng)始人王序,藝術家楊福東五位業(yè)界友人,到場共敘他們眼中的何見平。
現場還播放了《daydream何見平個展》策展人、德國Folkwang 博物館海報博物館館長René Gronhert,日本著名平面設計大師淺葉克己(Katsumi Asaba),伊朗平面設計師Majid Abbasi,教授/法國平面設計師Michel Bouvet,教授/瑞士平面設計師Niklaus Troxler,以及美國著名平面設計師Stefan Sagmeister發(fā)來的祝賀視頻。
顏為昕、劉小東、劉曉都、梁銓、施勇、周力、薛峰、沈丕基、朱砂、鞏劍、蔣志、陳曉云、陳文波等館長、藝術家、設計師亦親臨現場觀展。而何見平國際上的眾多好友,雖因疫情阻隔,也遠程分享了他們的誠摯評價。
展覽由德國Folkwang博物館設計館館長René Grohnert博士策展,設計互聯創(chuàng)始館長Ole Bouman先生與副館長趙蓉女士擔任展覽顧問。這也是設計互聯繼《啟蒙者·石漢瑞》之后推出的又一設計師個展,系統(tǒng)性地梳理和呈現個體設計師的創(chuàng)作歷程,及其應對時代變化的獨特姿態(tài)與探索路徑。展覽在深圳這一平面設計在中國的發(fā)源地舉辦,亦有著獨特意義。此次展覽免費向公眾開放。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