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設計 : 買得起的設計品

資訊頻道 - 新聞 來源:新民晚報(上海) 作者:cdo 2014-06-03
理性<a href=http://dekaron.com.c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設計</a>下的感性人生

赫爾辛基的面貌,在日本導演荻上直子的電影《海鷗食堂》里展現(xiàn)出另一重面貌。“小清新女神”給這座理性城市蒙上濃郁的抒情光暈。這就是芬蘭,理性設計下的感性人生。  
 

在芬蘭尋找設計是件自然不過的事情。自一八七五年,首都赫爾辛基就以工業(yè)與手工藝結合的產品舉辦過“芬蘭綜合博覽會”。二五年芬蘭設計年、二一二年赫爾辛基作為世界設計之都,以及每年九月舉辦設計周活動,一百多年來提倡設計實用化的芬蘭,已經(jīng)將設計與生活的概念,潛移默化地滲透進每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阿爾托設計的花瓶Savoy,是被收入進諸如V&A等博物館的經(jīng)典作品,在芬蘭,至今依然在生產中的Savoy花瓶則是父母給即將結婚的子女用作陪嫁禮物的必需品。即便是赫爾辛基城中的大街小巷,易于辨識的交通指示系統(tǒng),每條被形象化的動物標識街道,中心城區(qū)暢通快速的免費城市wifi,這些細節(jié)令初次來到這座城市的人們萌生一份受到細心招待后才會有的敬意。

每一位向我們介紹芬蘭的芬蘭人,都愛這樣做開場白,“我們只有500萬人口”。愛用數(shù)據(jù)說話的芬蘭人,用芬蘭設計創(chuàng)意產業(yè)(Finpro)高級顧問Kati Uusi-Rauv的話來形容,“芬蘭人是酷愛嚴謹,極簡的作風,就像是工程師”。在論數(shù)據(jù)講事實的芬蘭數(shù)據(jù)研究中心(ETLA)中,商業(yè)數(shù)據(jù)分析員Jyrki Ali-Yrkk被問及設計的時候說:“設計與創(chuàng)意產業(yè)是件讓人搞不懂的字眼,因為所有東西里面都有設計的部分存在,都是創(chuàng)意產業(yè)”。

正因為設計的概念早就潛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在芬蘭,人們很少會特別強調設計,它更像是一種必需品,。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與城市生活變遷,都來自人們潛意識中的設計思維:怎么以最低成本與效率做出最接近完美的狀態(tài)。

設計朋友圈效應

芬蘭設計發(fā)展歷程中,如何將實用性與設計結合在一起,是設計師、藝術家、建筑師們一直反復探討的話題。剛過去的“2012年赫爾辛基設計之都”活動上,負責活動對外交流的Laura Aalto介紹,國際媒體上出現(xiàn)的活動專題報道一共8千多篇,而芬蘭媒體對此的報道就已經(jīng)達到7千多篇。持續(xù)性的話題,讓整個社會形成設計改變生活的共識。那些即便是遠赴歐洲、美洲留學的芬蘭設計師,最終還是回到赫爾辛基。就像1940年代,著名設計大師阿爾瓦·阿爾托放棄正處上升期的美國事業(yè),回到赫爾辛基時所說的話,“以刺激經(jīng)濟為首的商業(yè)氛圍,以及由此帶來的狂熱、緊張的工作節(jié)奏讓我感到難受。”

在地理概念上,赫爾辛基是一座城市;心理維度上,住在城里的人們或因親戚、校友、工作之類的關系有著許多交集。特別是設計師群體,幾乎就是一個熟人社會的模式。對設計師來說,互通有無的熟稔是相互助力的有效方式。尤其在芬蘭,還有諸如Finnfacts以及Finnpro這些以幫助年輕設計師創(chuàng)業(yè)的專業(yè)機構。

新一代的芬蘭青年人,同樣抱著相似的生活哲學。Samuji創(chuàng)辦人Samu-Jussi Koski,與創(chuàng)辦Minna Parikka鞋款品牌的Minna Parikka,在外游學后回到赫爾辛基開設工作室。就像Minna說,“回到家人的身邊,讓我感到安心”。在赫爾辛基開設獨立工作室后的不久,前者因為設計風格的簡約氣質,被中國時裝媒體稱為“來自芬蘭的文藝女青年”風格,在巴黎時裝周上受到矚目。Minna的鞋款,一度被Lady GAGA捧在手中拍攝個性海報。這些在外的認可,立即得到國內媒體與機構的回應,各大當?shù)貓蠹埮c設計機構都在持續(xù)地關注他們。在中文版的“這就是芬蘭”網(wǎng)站上,人們還可以搜索到芬蘭郵政局在2009年為Minna的桃紅色高跟鞋發(fā)行的系列郵票新聞。

芬蘭傳統(tǒng)的家族服裝品牌Ivana Helsinki則打破外界認為家族品牌牢固的形象意識,與日本服裝品牌優(yōu)衣庫進行跨界合作。隨著之將芬蘭傳統(tǒng)服飾中面料以及圖案傳播至世界各地。在芬蘭,不論是70歲的奶奶與20歲的孫女輩可以穿上同款連衣裙一起逛街去,奶奶穿的或許是這個款式50多年前的版本。這份綿延不斷的設計傳統(tǒng),不僅吸引芬蘭青年回到赫爾辛基,還吸引了各地的年輕人。

意大利人Stefano Mosconi與德國人Maritin Schuele曾經(jīng)在諾基亞總部參與N9的Meego系統(tǒng)開發(fā),今天他們獲得香港一家風投基金的資助,在芬蘭創(chuàng)業(yè),自行開發(fā)使用Sailfish系統(tǒng)的Jolla手機,手機的外形設計則取自中國哲學的“陰陽觀”,而制造這款手機的產地則選在中國。

買得起的設計

相比專業(yè)上的嚴苛律己,設計圈外的人們是芬蘭設計領域發(fā)展的受惠者。在這里,人們關心家里應該配把怎樣的茶壺,即便倒出最后一滴水,也不會讓壺蓋翻下身。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圖書館里擺放著出自各個設計大師、設計里程碑的椅子們,沉浸在書中的人們只需要挑選,究竟是窩在庫卡波羅款椅子里讀特朗斯特羅姆,還是在阿爾托設計的椅子上探討下一季的經(jīng)濟格局。

赫爾辛基設計周以及Habitare家居展的策展思路與其他國家的版本不同。歐洲三大家居設計展意大利米蘭國際家具博覽會、法國巴黎家居展與德國科隆國際家居博覽會偏重設計品牌的新品發(fā)布,與全球的訂貨會,而諸如倫敦、荷蘭等地設計周則以實驗、概念設計主打。在芬蘭,選擇在舊時海關大樓舉辦的赫爾辛基設計周,陳列在其中的設計品每一件都能從設計周的官方網(wǎng)站上訂購。身處赫爾辛基以外的人們能夠以優(yōu)惠的價格快遞至歐洲及亞洲。在芬蘭Habitare家居展上,除了常規(guī)的品牌陳列外,他們每期都會設定一個芬蘭國家主題的設計展區(qū),推廣芬蘭設計的概念。同時,每期的主題展則邀請在芬蘭開設公司的設計師或是店主來策劃,2013年的策展人就是一位在芬蘭生活的日本設計師。策展方會給來自赫爾辛基大學與阿爾托大學與創(chuàng)新工廠的學生設計師,留出足夠大的空間來陳列他們的作品。

設計周最歡樂的部分就是設計市集(Design Market)環(huán)節(jié),這是個令赫爾辛基全城沸騰的盛世。Design Market一年只舉辦兩天,市民通常趕在早上9點開門前就在大門口排起了長隊。在這里,所有在芬蘭出現(xiàn)的設計家居品牌、服裝、玩具、配飾將以半價或者更便宜的價格出售。經(jīng)?粗晨嘎涞嘏_燈、雙手夾著兩卷長地毯的人們,還在試圖把更多的購物成果塞進包裹中。有趣的是,我曾在2013年巴黎家居展以及芬蘭Habitare家居展上遇到同一位芬蘭品牌Tonfisk設計師Brain Keaney,只有在Design Market上與他的聊天才會被不停地打斷,因為有起碼十幾位顧客都在一旁等著付款拿貨。在芬蘭,欣賞設計趣味與購買設計品的消費力銜接得毫不費力。

慢節(jié)奏又不失高效率的生活節(jié)奏,設計在芬蘭也就顯出特別明顯的實用特質。在阿爾托大學執(zhí)教的拜卡·高勒文瑪,在《芬蘭設計—一部簡明的歷史》中,這樣形容芬蘭人眼中的實用與設計,“不論是一個擠奶用的凳子,還是皇家的寶座,如果沒有人坐在上面,那它就不能稱為一把椅子”。直到今天,若是要報考阿爾托大學的家具設計專業(yè)本科的學生,過不了長達5天的現(xiàn)場考試,壓根進不了專業(yè)的門檻。同樣的嚴謹思維,一樣運用在設計之外方方面面。在芬蘭,即便是擺在公共空間的座椅,貼在墻上的海報,指路牌上的插畫圖案,展現(xiàn)出隱身在便利與實用背后的精心設計

聲明:站內網(wǎng)友所發(fā)表的所有內容及言論僅代表其本人,并不反映任何網(wǎng)站意見及觀點。

全部評論

暫無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