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下午,位于南京湖南路上的“可一書店&可一畫廊”迎來了著名裝幀設計師朱贏椿和參加“思奔游學”活動的60位大學生。他們在這里展開了一場關于藝術家的慢生活的精彩對話。
朱贏椿已從事書籍設計工作20余年,曾獲得“世界最美的書”大獎,十余次獲得“中國最美的書”設計獎。但現(xiàn)在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在極力提倡的“慢生活”,他與大學生們的交流也由此展開。
“現(xiàn)在我的工作室,曾經(jīng)是一個10多年無人用的舊工廠。我把它改造了,從此開始了腳踏土地的生活。那些就在身邊的、日常不曾留意的動物、植物,接地氣的生活,遠遠要比網(wǎng)絡生活豐富得多。”朱贏椿在開場白中忠告大學生們,不要過多地沉浸在網(wǎng)絡世界中,“微博、微信雖然便捷,但有很多消極的東西,它們讓人活在沒有溫度的社會,使人們失去了用心切身體會的機會,它們在現(xiàn)實世界里也留存不下去。網(wǎng)絡搜索引擎,剝奪了人們思考的時間。”
朱贏椿的新書《蟲子旁》出版后贏得了良好的口碑,他告訴同學們:“我每天早起,利用清晨的時間去看蟲子,帶著感情去切身與昆蟲交流,甚至曾經(jīng)飼養(yǎng)過蜘蛛、螞蟻、金龜子、蝸牛,這樣的研究非常有意思,因為它不是枯燥、刻板地從科學角度研究昆蟲,而是用藝術的眼光去看世界。藝術家只有安靜下來,把心胸打開,讓自己的五感與世界接觸,多碰撞,多交流,并且屏蔽掉一些很嘈雜的東西,才能真正感受世界,那就會更快樂。”“腳踏土地上的生活,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要遠比泡在網(wǎng)上更加滋養(yǎng)得多。”
朱贏椿認為不管從事什么工作,藝術是滋養(yǎng)生活的,與經(jīng)濟條件無關,讓內(nèi)心沉靜下來,享受、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藝術,就不是遙遠的夢。
朱贏椿的“慢生活”藝術狀態(tài)引起了大學生們的濃厚興趣,他們紛紛提出自己的問題,“藝術家是怎么安排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時間?”、“如何對待工作中的枯燥無味?”、“藝術更需要天賦,還是勤奮的努力?”……朱贏椿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回答同學們的提問,甚至,還聊起了大學時候自己的感情“隱私”。冬日的“可一書店&可一畫廊”里,彌漫著濃濃的溫情。
參與活動的中國人民大學學生譚貝貝說,朱贏椿老師是一位活得非常率性的藝術家,他的生活狀態(tài)給了自己很多啟發(fā)。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研究生韓瑋則認為,參與這樣的活動,可以學到不少知識,也能讓自己的閱歷更加豐富。
“思奔游學”活動是南京嚶鳴讀書會發(fā)起的公益游學活動,旨在為青年搭建一個以閱讀為核心的思考交流平臺,讓參與其中的年輕人打開視野、找尋同道、實現(xiàn)自我定位,發(fā)起人是南師大中文系的大四學生趙健。奉行“讀書是最美的姿態(tài)”的“可一書店&可一畫廊”是這一活動的支持者之一。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