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北歐式幸福

資訊頻道 - 新聞 來源:設計在線 作者:cpcool 2011-02-24

瑞典斯德哥爾摩的Biologiska博物館的櫥窗里擺滿了各種填充動物標本和干燥樹。

瑞典斯德哥爾摩的Biologiska博物館的櫥窗里擺滿了各種填充動物標本和干燥樹。

  2月初,瑞典斯德哥爾摩的Biologiska博物館的櫥窗里擺滿了各種填充動物標本和干燥樹。它們本都是該館的館藏物品,但在斯德哥爾摩2011設計周舉行的日子里,它們的亮相亦與設計有關——20位設計師帶來了他們的最新設計品,在由動物標本和假樹假山搭造的場景里,這些最新的設計充滿諧趣,更有一絲未來生活的真實感。

  這是2011斯德哥爾摩設計周的一個分會場,2月7日-13日,家具展、精品酒店展等設計展紛紛在斯德哥爾摩粉墨登場。斯德哥爾摩設計展是北歐最重要的設計展之一,提到歐洲設計,也不再是倫敦米蘭幾家獨大,人們亦越來越認識到斯德哥爾摩作為設計重鎮(zhèn)的優(yōu)勢和魅力:既有高度發(fā)達的工業(yè)產業(yè),又能為人提供充滿愛意與希望的幸福。

  不只是童話

瑞典本土設計師Karin Auran Frankenstein設計的蟹形時鐘與一只鴨子和平共處

瑞典本土設計師Karin Auran Frankenstein設計的蟹形時鐘與一只鴨子和平共處

  回到Biologiska博物館的櫥窗里,瑞典本土設計師Karin Auran Frankenstein設計的蟹形時鐘與一只鴨子和平共處,Cate&Nelson設計的“全景”椅子的椅背后鑲嵌著一整面鏡子,一只鳥似乎正從中端詳著自己。再放眼望去,假山上長出了燈,黑色的皮沙發(fā)與嶙峋的怪石同在……一切宛如童話王國,人類文明在動物世界閃耀光彩。

尖頂?shù)腂iologiska博物館看上去也像是童話里的房子。

尖頂?shù)腂iologiska博物館看上去也像是童話里的房子。

  有一個尖頂?shù)腂iologiska博物館看上去也像是童話里的房子,并非雄偉壯觀的建筑物,但卻擁有360度的全景視野。該館歷來以收藏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哺乳動物及鳥類標本著稱。之所以能在設計周期間大變身,則是因為出生在法國的設計師Emma Marga Blanche及瑞典設計師Fredrik Farg以及來自《Plaza》雜志的Hanna Nova Beatrice等人的努力。2009年圣誕,Emma第一次造訪Biologiska博物館,有了辦設計展的構想后得到了館方的協(xié)助,如將自然光照明改為效果更強烈的人工光線照明,最終使該博物館變成2011斯德哥爾摩設計周上最特別的一個展館,20人設計展也在此地隆重上演。參觀者進入館內,必須要先走上雙螺旋樓梯,來到二樓,便可在全景式的博物館內欣賞到陳列其中的各類新銳設計作品,以及櫥窗里的展品。館內光線有幾分特別的幽暗影綽,而參展的燈具設計品正在這種映襯下發(fā)出顯示自己獨特性格的光芒,比如Emma的“Rhubarb”燈組。

瑞典設計師Florian Housewirth設計的“WMC”椅子同愛爾蘭設計師Sigga Heimis的“眼球”一起在草坪上當鄰居

瑞典設計師Florian Housewirth設計的“WMC”椅子同愛爾蘭設計師Sigga Heimis的“眼球”一起在草坪上當鄰居

  童話有時也是超現(xiàn)實詩篇。在Biologiska博物館里的諸多場景中,瑞典設計師Florian Housewirth設計的“WMC”椅子同愛爾蘭設計師Sigga Heimis的“眼球”一起在草坪上當鄰居,看上去好像是布努埃爾的超現(xiàn)實電影場景。Sigga認為,人們總想讓自己的眼睛看上去更大,以讓人印象深刻,而“眼球”這個作品想強調的就是天下所有的眼睛都是一樣——不管是人的還是動物的,它們都只是用來捕捉變動和色彩。

  20人設計展就如同它的口號一樣:讓當代設計、藝術和光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場景出現(xiàn)。

讓當代設計、藝術和光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場景出現(xiàn)。

讓當代設計、藝術和光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場景出現(xiàn)。

  快時尚,慢設計

  來自威尼斯的設計師Luca Nichetto在斯德哥爾摩設計周上展出了他設計的黃銅碗,這套碗有個名字叫“時間軸”。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黃銅會因時間流逝而氧化,屆時碗的顏色將變深且無法去除,這是時光留下的的紀念,經過特殊的設計工藝,將會變成黃銅碗的獨特裝飾效果。設計師的靈感來自小時候威尼斯家中的黃銅門把手,即有本民族的藝術風格,又因時間而沉淀了擦不去的氧化痕跡。黃銅碗同門把手一樣,需要肌膚每日與之接觸,需要日久天長的漫漫相伴,才能留下歲月的花紋和裝飾。一只碗似乎就已經體現(xiàn)出生活的全部含義,這或許也正是設計的精髓之一。

  瑞典向全世界輸出方便易裝的宜家和引領流行風潮的H&M,由此帶動了“快時尚”的風靡,但斯德哥爾摩設計周卻不在“快”上做文章,創(chuàng)造才是最主要的。策展人Nilsson認為斯德哥爾摩設計周更像是一個藝術項目,它不只是為參觀者提供如何設計房間的點子,而是提供更為創(chuàng)新和實驗性的精神。

斯德哥爾摩設計周卻不在“快”上做文章,創(chuàng)造才是最主要的。

斯德哥爾摩設計周卻不在“快”上做文章,創(chuàng)造才是最主要的。

  斯德哥爾摩設計周同樣具備極強的包容性和更國際化的眼光。Nilsson自信瑞典的設計品與同類意大利產品相比更經濟實用,但這也不妨礙他們在設計周期間邀請意大利品牌來此講述自己的設計哲學和理念。此外還有諸如瑞典設計師Jonas Wagell為丹麥品牌Mutto設計的茶具,法國設計師Inga Sempe為瑞典家具品牌設計的桌椅。被譽為“科學家和詩人”的以色列知名設計師Arik Levy更被家具展奉為貴賓,他也在本次設計周上展示了自己的多件作品,如施華洛世奇水晶宮殿灌注樁、Q&K手鐲等。

設計北歐式幸福

設計北歐式幸福

  雖然放眼全球,但斯德哥爾摩設計周的理念不變,那就是堅持瑞典設計。而瑞典設計英才們也更關心如何在日益變化發(fā)展的設計大環(huán)境里找到合適的位置和角色。Telefonplan是瑞典設計的一個地標性區(qū)域,Konstfack藝術設計學院就坐落于此,而在設計周期間,“設計超越設計”的論壇也在此舉行,知名設計師及設計傳媒人士匯聚一堂,如著名設計師Jaime Hayon、藝術指導Neville Brody以及著名設計網站Dezeen總編Marcus Fairs都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分享自己的創(chuàng)意心得,對當下和未來的設計提出各種疑問,并試圖以全新的思考和實踐來解決這些疑問——毫無疑問,瑞典人以自己獨有的嚴謹、靈活和品位為將來的設計創(chuàng)造出更多“瑞典制造”的風格。

聲明:站內網友所發(fā)表的所有內容及言論僅代表其本人,并不反映任何網站意見及觀點。

全部評論

暫無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