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 OF BAC TALKS | Jul. 4, 2020
PORTFOLIO |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Art
VENUE | No.407 Pudian Road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交織疊影:從建筑之美到藝術之光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Art
展覽及活動現(xiàn)場
首期以“交織疊影:從建筑之美到藝術之光”為主題的BAC Talks藝術分享會,于7月4日下午在BAC竹園藝術中心(以下簡稱:BAC)舉辦。本次分享會以BAC近期呈現(xiàn)的兩個展覽:“凝望” --藝術家朱開榮與殷俊雙個展以及“融·繪”-- 藝術家群展為契機,就藝術與建筑的美學關系進行對話。當天,現(xiàn)場共有40位藝術家、20位建筑師及多家媒體代表共同參與。
建筑與藝術雖為不同的領域,卻不失內在的連結,特別是今天,跨學科的交互越來越頻繁和普遍。為此 BAC Talks 榮幸地邀請到四位來自藝術策展、油畫藝術、建筑攝影以及建筑設計領域的嘉賓,分享他們對于建筑設計與藝術創(chuàng)作彼此交織的個人經(jīng)驗,以及對充滿更多可能性的交互未來大膽想象。
BAC 竹園藝術中心總監(jiān)王霞致辭
王霞(BAC竹園藝術中心藝術總監(jiān))
分享會以BAC竹園藝術中心總監(jiān)王霞博士的致辭拉開序幕。首先,王博士以藝術與建筑設計的交互關系為主題,闡述了綿延于歷史長河中,兩個不同學科內在美學的彼此嵌入和交互關系,以包豪斯的建筑特質和風格派藝術大師蒙德里安的畫作為例進行觀點分享。其次作為BAC依托的主體單位,王博士簡短介紹了上海方大設計創(chuàng)辦至今二十年的創(chuàng)作歷程,她強調創(chuàng)新一直是構建方大設計品牌力的核心,鼓勵年輕設計師要培養(yǎng)廣泛的興趣愛好,對攝影、繪畫、音樂等跨學科領域的未知充滿好奇心,以此發(fā)散跨界思維。也正因此,王博士產(chǎn)生了創(chuàng)建一個開放多元的藝術平臺的想法,冀望于鼓勵有潛力的藝術家進行多元化的創(chuàng)作,關注他們的發(fā)展。在談到跨界的多重角色時,王博士坦言從創(chuàng)辦建筑設計事務所到建立BAC竹園藝術中心,這是自然而然的跨界轉換,因為理性的建筑設計中蘊涵著感性的藝術元素,感性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也體現(xiàn)著理性的美學思維。
最后王博士分享了BAC的運營方針、未來規(guī)劃以及作為藝術中心的社會功能。BAC關注并支持年輕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發(fā)展,自創(chuàng)立伊始便致力于培養(yǎng)更多的藝術人才,以普及大眾的美學教育、推廣美學品鑒為己任,創(chuàng)建藝術社區(qū)以及藝術駐留等不同形式的藝術項目,其中包括正在籌備中與藝術高校合作建立實驗基地的項目。BAC通過形式豐富、不同主題的展覽為媒介,將藝術推進社區(qū),讓藝術走近普羅大眾,使藝術充分發(fā)揮它的社會價值。本次對話活動也是基于BAC藝術展覽的延伸。在未來,BAC還會組織更多跨領域的多元藝術活動,線上與線下聯(lián)動,藝術與建筑結合,為大家呈現(xiàn)更多的“建筑之美”和“藝術之光”。
“融·繪”展覽策展人朱開榮致辭
朱開榮(“融·繪”展策展人)
“融·繪”展覽的策展人、華山藝術館執(zhí)行館長、藝術家朱開榮老師隨之向現(xiàn)場觀眾分享了籌備這場展覽的初衷與策展理念。首先,他就與BAC合作展覽致以謝意,坦言組織這場展覽的主要原因是以藝術的方式向在疫情期間,仍然堅守在一線辛勤工作的無名英雄們致敬。當作品征集活動一經(jīng)推出,就得到了藝術同仁們積極的響應,先后有80余位藝術家的150余幅作品投稿。華山藝術館首先舉辦了線上展覽,疫情好轉后,BAC竹園藝術中心和華山藝術館通力合作,通過兩個不同的展覽場域共同呈現(xiàn)了此次意義特殊的群展,藝界各輩,同氣連枝,共襄盛“繪”。
主題對話
對話嘉賓(由左至右):蘇冰、席子、王涌臣、朱開榮
在王博士和朱老師的演講分享結束后,本次藝術與建筑交流的對話環(huán)節(jié)正式展開。藝術家、跨界策展人蘇冰老師擔任主持。首先與攝影家席聞雷(席子)老師展開交流。席子老師的作品以上海的老建筑為主體,在溫煦中體現(xiàn)著個體、建筑與一座城市彼此交融的氣息。他談到自己由廣告人轉型成為攝影師的原因之一,正是因為上海的飛速發(fā)展觸動了他拍攝城市建筑的熱情。不僅如此,他還將鏡頭延伸至這些老建筑的內部,去關注老建筑里每一位生存的個體,關注每一個家庭的生活。個體與空間相互連接構成了社會的基本單位,反映著這座城市的文化和溫度。
席子(著名攝影師)
隨后,方大設計公建一所所長、資深建筑設計師王涌臣就建筑中的美學功能,以及建筑與實用性二者的關系,用實際案例的形式向現(xiàn)場的觀眾娓娓道來。首先,王所長以著名建筑師Ricardo Bofill的設計為例,闡述了建筑與藝術之間的相互融合,相互滋養(yǎng)。建筑大師Bofill設計的建筑中加入了很多視覺觀感的美學考慮,而非單純地滿足使用性需求,比如建筑體塊的顏色、結構與光線引入,都是他建筑作品中的藝術思索。當蘇冰老師詢問建筑美學與使用功能如何平衡時,他坦言建筑設計是一門社會學,既要考慮用戶需求,也要將自己的設計理念、藝術元素最大化的表現(xiàn)。為此,他向觀眾展示了一些方大設計的建筑案例,具論化地體現(xiàn)了這些年來方大設計在建筑設計領域的藝術思量與美學審美。主持人蘇冰也補充談道,當代藝術的空間性表達與建筑設計密不可分,無論是日本的藝術團體Team Lab打造的多媒體光影藝術還是冰島藝術家埃利亞松的作品,都將藝術與場域相輔相成為一個整體。
王涌臣(資深建筑設計師)
對話活動的最后,朱開榮老師介紹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老上海建筑水彩系列作品。他回憶創(chuàng)作過程從查閱眾多檔案資料開始,將那些早已消逝在時間長河里的上海建筑以水彩的形式再現(xiàn)到畫作上,比如曾經(jīng)矗立在外灘的和平女神像。他表示建筑的歷史就是一座城市的歷史,希望今天的年輕人能夠通過他的畫作去了解這些存在過的建筑,并透過建筑去了解上海的社會變遷。使用水彩畫的創(chuàng)作形式,也是為了對上海煙雨蒙蒙的城市印象進行藝術詮釋。
朱開榮("融·繪"展策展人)
從攝影家席子老師,到建筑師王涌臣所長再到藝術家朱開榮老師,他們都從各自的領域出發(fā),以此來表達藝術與建筑之間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同時,這場對話又超越了主題的維度,因為他們也在訴說著上海這座城市建筑藝術的過去、當下與未來。無論是藝術還是建筑,他們都成為了載體,應用在這座城市里的每個角落,滲透于每一個個體的日常生活......
特別環(huán)節(jié)
王霞(BAC竹園藝術中心總監(jiān))和殷峻(藝術家)
在這場藝術分享的尾聲,還穿插著一個特別環(huán)節(jié),本次參展的藝術家殷峻將自己的油畫作品《林蔭下》捐贈給BAC竹園藝術中心,以表達自己對這個年輕的藝術平臺的支持。BAC也會繼續(xù)為公眾呈現(xiàn)多元的藝術展覽,同時BAC Talks作為一個系列活動,也將邀請不同領域的嘉賓為大家分享藝術在多學科中的交互應用,讓藝術真正走近公眾,走進生活。
BAC竹園藝術中心總監(jiān)王霞、對話嘉賓及參展藝術家合影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