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大邑劉氏莊園博物館
建于1958年10月,1966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9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中國近現代社會的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之一。該館建立四十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藏品,內涵豐富,F有文物,藏品2萬余件,規(guī)模寵大,保存完好的莊園建筑群,及莊園遺存的大量實物和文獻資料,加上獨具特色的莊園陳列,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為認識和研究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文化建筑及中國四川軍閥史、民俗學的重要場所和實物現場,是舊中國農村的一個縮影,是中國社會發(fā)展史的一個斷面。
NO.7宏村
地理位置:黟縣東北部,距黟縣縣城11km。地理坐標:東經117?8′,北緯30?1′。面積:9.17公頃(300多畝)。宏村的選址、布局,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著直接的關系,是一座經過嚴謹規(guī)劃的古村落。 村內外人工水系的規(guī)劃設計相當精致巧妙,專家評價宏村是“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詳細規(guī)劃之村落”。被中外建筑專家稱為“中國傳統(tǒng)的一顆明珠”、“研究中國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xiāng)村”,聯合國專家稱贊它為“舉世無雙的小城鎮(zhèn)水街景觀”。因為它背倚黃山余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有時云蒸霞蔚,如濃墨重彩,有時似潑墨寫意,四周山色與粉墻青瓦倒映湖中,人、古建筑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好似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卷。
水在宏村的選址中作用重大。相傳宏村的汪氏祖先先后在歙縣唐模、黟縣奇墅湖村居住,但都曾遭遇火災。后來汪氏舉家遷到雷崗山下,最初建十三樓,取名弘村,取弘廣發(fā)達之意。鑒于以往教訓,宏村在規(guī)劃時十分注重人工水系的安排,提高預防火災的能力,后歷經400余年、幾代人的努力,特別是明永樂年間宏村76世祖汪思齊請風水先生勘定環(huán)境,對建筑重新布局,宏村的設計、構造最終實現。
在村落的科學布局中,水起著重要的作用。整個村落采用仿生學的“牛”形布局,以雷崗山為牛頭,村口的兩株古樹為牛角,月沼為牛胃,南湖為牛肚,蜿蜒的水圳為牛腸,民居建筑為牛身,四座古橋為牛腳,稱作“山為牛頭樹為角,橋為四蹄屋為身”,形狀惟妙惟肖,整個村落就像一頭悠閑的水牛靜臥在青山綠水之中。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