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五卅運動
1925年5月30日,震驚中外的五卅運動在上海爆發(fā),并很快席卷全國。五卅運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它標志著大革命高潮的到來。
1925年1月,黨的四大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決定加強黨對工農群眾運動的領導。四大以后,工人運動迅速復蘇和發(fā)展。
1925年2月起,上海22家日商紗廠近4萬名工人為反對日本資本家打人和無理開除工人,要求增加工資而先后舉行罷工。中共中央專門組織了領導這次罷工的委員會。5月15日,上海內外棉七廠的日本資本家槍殺工人代表、共產黨員顧正紅,打傷工人10多人。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激起上海工人、學生和廣大民眾的極大憤怒。第二天,中共中央發(fā)出第32號通告,緊急要求各地黨組織號召工會等社會團體一致援助上海工人的罷工斗爭。19日,中共中央又發(fā)出第33號通告,決定在全國范圍發(fā)動一場反日大運動。28日,中共中央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以反對帝國主義屠殺中國工人為中心口號,發(fā)動群眾于30日在上海租界舉行反對帝國主義的游行示威。同時,為加強工會組織的力量,決定由共產黨人李立三、劉華等主持,成立上?偣kS后,劉少奇到達上海,參加上?偣念I導。
5月30日,上海工人和學生在租界的繁華馬路,進行宣傳講演和示威游行,租界的英國巡捕在南京路上先后逮捕100多人,并突然向密集的游行群眾開槍射擊,當場打死13人,傷數十人,制造了震驚全國的五卅慘案。
當天深夜,中共中央再次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由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劉少奇和劉華等組成行動委員會,具體領導這次斗爭,組織全上海民眾罷工、罷市、罷課,抗議帝國主義屠殺中國人民。
帝國主義的屠殺,點燃了中國人民郁積已久的對帝國主義侵略的仇恨怒火。從6月1日起,上海全市開始了聲勢浩大的反對帝國主義的總罷工、總罷課、總罷市。從6月1日到10日,帝國主義者又多次開槍,打死打傷群眾數十人。英、美、意、法等國軍艦上的海軍陸戰(zhàn)隊全部上岸,并占領上海大學、大夏大學等學校。上海人民不懼怕帝國主義的武力鎮(zhèn)壓,相繼有20余萬工人罷工,5萬多學生罷課,公共租界的商人全體罷市,連租界雇用的中國巡捕也響應號召宣布罷崗。
6月1日,上?偣闪ⅲ盍⑷挝瘑T長。這標志著上海工人運動從分散的狀態(tài)開始轉向集中的有組織的行動。上海工人階級在總工會領導下,成為一支組織嚴密、紀律嚴格的反對帝國主義的主力軍,在斗爭中發(fā)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6月4日,上?偣c全國學聯、上海學聯、各馬路商界總聯合會共同組成的上海工商學聯合會宣告成立,上海各界民眾結成了反帝聯合戰(zhàn)線。
12、三一八慘案
三一八慘案時,請愿群眾與執(zhí)政府衛(wèi)隊對峙
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政府在北京制造的槍殺請愿群眾的流血事件。1926年3月18日,中共北方區(qū)委、北京地委和共青團北方區(qū)委、北京地委同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北京總工會、北京學生聯合會、北京反帝大聯盟、廣州代表團等60多個團體、80余所學校約計5000余人在天安門舉行"反對八國最后通牒國民大會",抗議日本帝國主義的軍艦侵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及美、英、日、法、意、荷、比、西等八國無理通牒中國的罪行。為了這次大會的召開,中共北方區(qū)委事先作了布置和安排。是日清晨,中共北方區(qū)委在李大釗的主持下又召開緊急會議檢查準備的情況,趙世炎、陳喬年、共青團北方區(qū)委書記蕭子璋、中共北京地委書記劉伯莊,分別報告了群眾的組織和發(fā)動情況,擬定了標語和口號,以及游行的路線等。群眾大會上午10時開始,首先由大會主席徐謙報告會議議程,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和段祺瑞政府17日對請愿群眾的暴行。大會議決:通電全國一致反對八國通牒,驅逐八國公使,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撤退外國軍艦;電告國民軍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而戰(zhàn)。會后,群眾結隊前往段祺瑞執(zhí)政府請愿,要求段政府立即駁復八國通牒。當隊伍來到鐵獅子胡同段祺瑞執(zhí)政府門前時,預伏的軍警竟開槍射擊,打死47人,傷200余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中共北方區(qū)委李大釗、陳喬年、趙世炎等人親自參加了這次斗爭。李大釗、陳喬年等由于掩護群眾而受傷。慘案發(fā)生后,北京各學校停課,為死難的烈士舉行追悼會。23日,于北京大學三院在陳毅的主持下召開全市追悼大會。魯迅把3月18日稱作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此后,北京的反動統(tǒng)治更加猖狂,李大釗等人被通緝,黨的活動更加困難。
13、國民革命軍北伐(第一次國內革命)
1926年7月9日,廣州人民舉行集會歡送國民革命軍北伐
1926年2月,中共中央特別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黨在現時政治上的主要的職任,是從各方面準備廣東政府的北伐;而北伐的政綱必須是以解決農民問題作主干。會議還決定建立中央軍事委員會,以便加強黨的軍事工作。隨后,中共中央建立了軍事部。
。保梗玻赌辏翟律涎,廣東革命政府派遣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和第七軍一部為北伐先遣隊,從廣東肇慶出發(fā),挺進湖南,揭開了北伐戰(zhàn)爭的序幕。
。吩拢比,廣東革命政府在廣州誓師北伐。9日,北伐戰(zhàn)爭在“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口號聲中正式開始。參加北伐戰(zhàn)爭的國民革命軍共八個軍,約十萬人,蔣介石為總司令。在北伐軍中,一大批共產黨員擔任各級黨代表或政治處長,或者擔任基層指揮員、戰(zhàn)斗員。一些著名的共產黨人,如周恩來擔任第一軍副黨代表,李富春擔任第二軍副黨代表,朱克靖擔任第三軍黨代表,羅漢擔任第四軍黨代表,林伯渠擔任第六軍副黨代表,肖勁光擔任第二軍第六師黨代表等。同時,中國共產黨的各級組織還組織和武裝了大批農民自衛(wèi)軍、工人糾察隊,用以策應和支援北伐軍的行動。
7月12日和14日,中共中央和國民黨中央分別發(fā)表《中國共產黨對于時局的主張》和《北伐出師宣言》,號召全國人民支持國民革命軍的北伐。
北伐的主要對象是三支北洋軍閥部隊:一是直系吳佩孚,占據湖南、湖北、河南三省和河北的一部,約有兵力20萬;二是由直系分化出來自成一派的孫傳芳,割據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有兵力20萬左右;三是奉系張作霖,控制東北三省、熱河、察哈爾、京津地區(qū)和山東,約有兵力30多萬。
北伐軍首先集中兵力在兩湖戰(zhàn)場打擊吳佩孚所部。北伐正式開始后,國民革命軍連克長沙、平江、岳陽等地,8月底取得兩湖戰(zhàn)場上的關鍵一戰(zhàn)汀泗橋、賀勝橋戰(zhàn)役勝利。10月,北伐軍進抵武漢,先后占領武昌、漢陽、漢口,全殲吳佩孚部主力。
與此同時,在蘇聯和中共的幫助下,同年9月17日,以馮玉祥為總司令的國民軍在綏遠五原誓師,宣布全軍加入國民黨,并率部進軍陜西、河南,有力地配合了北伐軍攻擊河南。
北伐軍在兩湖戰(zhàn)場取得勝利后,轉向江西戰(zhàn)場進擊孫傳芳所部。11月起,北伐軍向南潯路一帶發(fā)動攻勢,消滅孫傳芳部主力,占領南昌、九江,隨后又攻占福建、浙江。1927年3月下旬先后攻占安慶、南京。3月21日,為配合北伐軍進軍上海,中國共產黨領導上海工人取得第三次武裝起義的勝利,占領上海。至此,長江以南地區(qū)完全為北伐軍控制。
在北伐進軍中,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群眾支援戰(zhàn)爭,有力地配合了北伐進軍。1927年初,漢口、九江的工人收回了漢口、九江的英租界。從1926年秋到1927年春,中共中央和上海區(qū)委先后領導上海工人舉行三次武裝起義。農民運動也蓬勃開展,形成了空前的農村大革命形勢。
周恩來、毛澤東、林伯渠、張?zhí)住⑧囍邢、蕭楚女、惲代英、李富春、聶榮臻、蔣先云等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實際上領導了北伐軍的全部政治工作,對北伐勝利進軍起了重要作用。
北伐戰(zhàn)爭是國共兩黨共同進行的一場革命的、正義的戰(zhàn)爭。兩黨團結合作、一致對敵,北伐軍將士英勇奮戰(zhàn),以鮮血和生命換來了輝煌戰(zhàn)果。在不到10個月的時間里,北伐軍從廣州打到武漢、上海、南京,打垮兩大軍閥,殲敵數十萬,一場規(guī)?涨皬V大的人民革命戰(zhàn)爭席卷了大半個中國,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保梗玻纺辏丛拢保踩,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新軍閥背叛革命,發(fā)動反革命政變,使反帝反封建的北伐戰(zhàn)爭中途夭折,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歸于失敗。
14、上海工人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
上海郵政工人驅車參加戰(zhàn)斗
1927年3月21日, 上海工人發(fā)動第三次武裝起義。武裝起義由中共中央軍委書記兼江浙區(qū)軍委書記周恩來任總指揮,同中共江浙區(qū)委負責人羅亦農、趙世炎一起負責領導工作。為確保武裝起義勝利,上海區(qū)委組織5000人的糾察隊,秘密進行政治、軍事訓練。派一部分工人打入敵人的“保衛(wèi)團”,掌握一部分武器,借敵人的訓練和裝備,擴大工人糾察隊的武裝和軍事素質。又在市民、特別是貧苦市民中進行廣泛細致的政治工作。并根據敵人所在地區(qū)力量的強弱,劃分了七個作戰(zhàn)區(qū)域,規(guī)定了各區(qū)工人糾察隊的任務,將敵人兵力較強的閘北區(qū)作為起義進攻的重點區(qū)。起義前十天,鐵路工人中斷了鐵路運輸,使北洋軍閥在上海的警備司令畢庶澄部3000人和當地警察2000人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
3月21日,中共上海區(qū)委于上午9時正式作出發(fā)動第三次武裝起義的決定。上海市民代表會議常務委員會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在中午12時起實行總同盟罷工、罷課、罷市。接著,上海總工會發(fā)布總同盟罷工令。中午12時起,在周恩來等的領導下,上海80萬工人開始罷工,學生開始罷課,商人開始罷市?偭T工實現后便馬上轉入武裝起義。
武裝起義以工人糾察隊為先鋒,按照預定計劃攻打各警署和兵營。起義工人攻下市電話局、電報局,占領警察局和兵營。法商電車公司的500多人的工人糾察隊只有5支手槍和40把斧頭,他們攻下南市第二警察署并打開南市衙門,釋放了被關押的政治犯。許多政治犯來不及砸斷腳鐐和手銬,立即帶領工人糾察隊去武器庫取出槍支彈藥,得到武器的起義工人,又沖敵人的堡壘。在戰(zhàn)斗中,市民奮勇助戰(zhàn),為起義工人修筑工事;大小飯店的店員趕制食品,供應前線;袖帶紅十字的男女濟難會員奔跑于前線和后方,救護起義的傷員。在工人武裝的強大攻勢下,敵人掛起白旗繳械投降。
21日晚,各路起義武裝先后占領南市、滬東、滬西、浦東、虹口、吳淞六個區(qū), 只有閘北仍在激戰(zhàn)。22日晚6時,起義工人攻占上海北站,消滅了閘北最后據點。這次武裝起義有300多位工人犧牲,1000多人負傷。22日,上海市民代表會議召開,宣布上海特別市臨時政府成立,推選鈕永建等19人擔任臨時市政府委員,其中共產黨員9人,工人代表1人,國民黨左派、右派及資產階級代表共9人。 會議制定了《市政府組織條例(草案)》,規(guī)定全市最高權力機關為上海特別市市民代表會議,代表會議產生的政府隸屬于國民政府。以淞滬商埠公署原管區(qū)域及原有租界為范圍,上海特別市暫分為8個區(qū)。23日,推鈕永建、 白崇禧、楊杏佛、王曉籟、汪壽華5人為市臨時政府常委。25日,武漢國民政府正式批準任命。
15、蔣介石發(fā)動反革命政變
四.一二事變中被關押的民眾
被害的革命人士
四.一二的劊子手杜月笙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南京密令:已光復的各省,一致實行清黨。當晚,青幫頭子杜月笙以上海工界聯合會、中華共進會的名義,邀請上?偣瘑T長汪壽華赴晚宴,將汪誘騙到杜宅殺害。
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fā)動政變,白崇禧在上海具體執(zhí)行蔣介石的政變計劃。凌晨,早已準備好的全副武裝的青紅幫、特務約數百人,身著藍色短褲,臂纏白布黑工字袖標,從法租界乘多輛汽車分散四出。從1時到5時,先后在閘北、南市、滬西、吳淞、虹口等區(qū),襲擊工人糾察隊。工人糾察隊倉猝抵抗,雙方發(fā)生激戰(zhàn)。事先埋伏在工人糾察隊周圍的大批軍警,以調解工人內訌為名,強行收繳槍械。上海2700多名武裝工人糾察隊被解除武裝。工人糾察隊犧牲120余人,受傷180人。當天上午,上?偣䲡透鲄^(qū)工人糾察隊駐所均被占領。在租界和華界內,外國軍警搜捕共產黨員和工人1000余人,交給蔣介石的軍警。
為了抗議血腥暴行,當天,上海各區(qū)工人分別召開了幾萬人以至幾十萬人參加的大會,一致要求:交還工人糾察隊的槍械;懲辦流氓,肅清反革命;保護上海總工會等。會后游行示威,閘北區(qū)數萬徒手工人行至潮州會館總工會會所時,奮勇而入,奪回了總工會會址,并立即召開工人代表大會,決定4月13日上午10時舉行總同盟罷工。
4月13日,總工會在閘北青云路廣場召開工人群眾大會,會后約有10萬人整隊去周風岐二十六軍二師司令部請愿。二師司令部已經接到蔣介石命令,當請愿隊伍走到寶山路時,用機槍猛烈掃射,當場被槍擊而死者在百人以上,傷者無數,被捕200余人。天降大雨,寶山路上一時血流成河。同時,在上海南市游行的工人也遭到軍隊的槍擊,死傷數人。
從4月12日至15日的3天內,上海被屠殺者300余人,被拘捕的共產黨人1000多人,流亡失蹤者5000多人。工人領袖趙世炎、陳延年等先后被殺害。
事件發(fā)生后,國民黨軍東路軍前敵總指揮兼戒嚴司令白崇禧發(fā)表通電稱:上海工人糾察隊,發(fā)生械斗,當此戒嚴之際,且前方軍事正在進行,本司令官等為鞏固后方安寧秩序起見,不得不嚴行制止。已將該肇事工友武裝一律解除,并派員與上?偣咨躺坪筠k法。同時,白崇禧還聲稱如發(fā)生罷工,“不問首從,定即按照戒嚴條例,嚴懲不貸。
16、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亦稱“十年內戰(zhàn)”或“土地革命戰(zhàn)爭”, 系指1927至193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國內革命戰(zhàn)爭。
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后,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對內實行法西斯統(tǒng)治,血腥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8月1日,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前敵委員會領導了南昌起義。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總方針。9月9日,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10月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創(chuàng)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正確道路。
。保梗常澳甑椎剑保梗常蹦辏乖拢t軍在毛澤東等領導下粉碎了蔣介石對中央根據地的第一、二、三次反革命“圍剿”。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同年發(fā)生了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由于王明“左”傾錯誤,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遭受失敗,于1934年10月撤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1935年1月黨中央在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tǒng)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此后紅軍粉碎了國民黨的圍追堵截,克服了張國燾的右傾分裂主義,勝利完成了長征。
。保梗常的耆毡镜蹏髁x侵入華北,民族危機日益嚴重,中共中央發(fā)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zhàn),共同抗日。12月,黨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方針。12月9日爆發(fā)了學生愛國運動,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fā),蔣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內戰(zhàn)、聯共抗日的條件。1937年7月蘆溝橋事變爆發(fā),開始了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
17、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部分領導人(從左至右依次為:周恩來、葉挺、朱德、劉伯承)
1927年8月1日2時,在周恩來、賀尤、葉挺、朱德、劉伯承的領導下南昌起義開始,起義總指揮部設在江西大旅社。按照中共前委的作戰(zhàn)計劃,由賀龍指揮的第二十軍第一、第二師,向舊藩臺衙門、大士院街、牛行車站等處守軍發(fā)起進攻;由葉挺指揮的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營房、百花洲等處守軍發(fā)起進攻。經5個小時的激戰(zhàn),全殲守敵3000余人,繳獲各種槍5000余支。同日下午,駐馬回嶺的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三團和第七十五團,在聶榮臻、周士第率領下參加起義,于2日拂曉開到南昌,與主力部隊會合。
起義部隊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的番號,由賀龍兼代總指揮,葉挺兼代前敵總指揮,劉伯承任參謀長,郭沫若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軍:第十一軍由葉挺任軍長,聶榮臻任黨代表;第二十軍由賀龍任軍長,廖乾吾任黨代表;第九軍由韋杵任軍長(未到職〕,朱德任副軍長;朱克靖任黨代表。
8月6日至8日,葉挺、賀龍所部陸續(xù)抵臨川,起義部隊從南昌出發(fā)后,因未及整頓,沿途百姓受反動派惡意宣傳的欺騙均閉戶遠逸,致使部隊飲食不繼,士兵們在炎熱天氣中超負荷地山地行軍,病死和逃亡者很多,行軍3日,部隊實力損失已達1/3。前委決定停留一周以休整隊伍。在此期間,前委決定廢棄利用一般土豪劣紳來提款、派款、借款的舊籌款政策,改行對土豪劣紳征發(fā)、沒收糧食財產和罰款的政策;另外,因二十軍、十一軍的參謀人員逃跑,有泄漏原定軍事計劃的危險,決定到瑞金后改道長汀、上杭南下;正式組建第九軍和第二十軍第三師。
18、八七會議
中共八七會議會址-漢口三教街41號
1927年8月7日,根據共產國際指示和黨內同志的要求,中共中央在漢口秘密召開緊急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李維漢、瞿秋白、張?zhí)、鄧中夏、任弼時、顧順章、蔡和森、毛澤東、陸定一、王一飛等21人。參加會議的還有中共中央秘書處處長鄧小平。共產國際代表羅明納茲和紐曼也出席會議。會議主席李維漢,實際主持人瞿秋白。會議第一項議程,由毛澤東在會上批評陳獨秀右傾錯誤:第一、在國民黨問題上,黨中央在國共合作的國民黨中始終沒有當“主人”的思想;第二、在農民問題上,黨中央不支持農民革命;第三、在軍事問題上,“不做軍事運動專做民眾運動”。毛澤東強調“秋收暴動非軍事不可”,黨“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19、秋收起義
1927年9月,中國共產黨在湖南、江西邊界領導發(fā)動的農民武裝起義。八七會議后,毛澤東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前往長沙,領導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8月18日,改組后的湖南省委在長沙市郊的沈家大屋召開會議,討論制定秋收起義的計劃。毛澤東在會上著重闡述了槍桿子出政權的思想。會議決定要與國民黨徹底劃清界限,旗幟鮮明地以中國共產黨的名義號召群眾,并確定集中力量在湘東贛西發(fā)動以長沙為中心的武裝起義。為便于領導秋收起義,省委確定秋收起義的領導機關分為兩個,一個是由各軍事負責人組成的黨的前敵委員會,任命毛澤東為書記,作為武裝起義的軍事指揮機關。另一個是黨的行動委員會,由起義地區(qū)各地方黨委負責人組成,任命易禮容為書記,負責地方工作。9月初,湖南省委決定9月9日開始破壞粵漢和株萍鐵路,11日各縣起義,16日長沙起義。這次秋收起義不沿用國民革命軍的番號,而將起義部隊統(tǒng)一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盧德銘任總指揮,余灑度任師長,下轄三個團:以原武漢國民政府警衛(wèi)團為主力編為第一團,團長鐘文璋;以安源工人糾察隊、礦警隊和萍鄉(xiāng)等地的農民自衛(wèi)軍編為第二團,團長王新亞;以原武漢國民政府警衛(wèi)團一個營和瀏陽部分工農武裝編為第三團,團長蘇先駿。參加起義部隊共約5000人。此外,在起義前,還收編了當地的土匪武裝邱國軒的一個團。起義部隊以奪取長沙為目標,具體部署了各團的行動計劃。9月9日,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按預定計劃爆發(fā)。參加起義的鐵路工人和農民,首先破壞了岳陽至黃沙街,長沙至株洲兩段鐵路,切斷了敵人的交通運輸。第一團從江西修水出發(fā),向長壽街進攻,9月10日占領了平江縣龍門廠。這時混入起義部隊的邱國軒部乘機叛變。當第一團路過金坪攻打長壽街時、邱部突然襲擊,致使該團腹背受敵,損失200多人,步槍200多支,團長鐘文璋失蹤,被迫向瀏陽轉移。第二團在安源起義后,進攻萍鄉(xiāng)未克,西進攻占了老關、醴陵,又北進占領瀏陽。由于部隊麻痹輕敵,9月16日陷入優(yōu)勢敵人的包圍,部隊被打散,部分突圍脫險,不少人犧牲。第三團于9月11日在銅鼓起義,勝利占領了白沙鎮(zhèn),9月12日又占領東門市。9月14日敵人兵分兩路包圍第三團,該團被迫向上坪撤退。鑒于三路起義部隊均受挫,毛澤東當機立斷改變了攻打長沙的計劃,并以前委書記的名義通知起義各部隊到瀏陽縣文家市集結。9月19日,各路起義部隊到達湖南省瀏陽縣文家市。當晚前敵委員會召開了會議。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勢,會議改變了攻打長沙的計劃,決定保存實力,向敵人統(tǒng)治力量薄弱的農村中去堅持武裝斗爭,發(fā)展革命力量。9月20日上午,起義部隊1500余人離開文家市向南進發(fā)。9月23日,起義部隊在蘆溪鎮(zhèn)遭反動軍隊伏擊,損失數百人,總指揮盧德銘犧牲。9月25日,起義部隊冒雨攻克蓮花縣城。9月29日,起義部隊到達永新縣三灣村時已不足千人,而且官多兵少,部隊思想混亂,組織紀律性差。當天晚上,毛澤東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決定對部隊進行整編,這就是著名的“三灣改編”。10月3日,起義部隊離開三灣村,開始向井岡山進軍。10月27日,起義部隊到達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的茨坪,開創(chuàng)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20、 黃麻起義
黃麻起義會議遺址
1927年11月中共鄂東特委的潘忠汝、吳光浩、戴克敏等領導湖北黃安(今紅安)、麻城的農軍舉行武裝起義。14日攻占黃安縣城,成立了黃安縣工農民主政府,曹學楷任主席。建立了工農革命軍鄂東軍,潘忠汝任總指揮,吳光浩任副總指揮,戴克敏任黨代表。12月遭到國民黨軍隊的圍攻,潘忠汝等犧牲,工農革命軍突圍后轉移到黃陂縣的木蘭山開展游擊戰(zhàn)爭。12月底鄂東軍改稱工農革命軍第七軍。1928年春,返回黃麻地區(qū),不久,進入河南光山縣柴山堡地區(qū)。7月,第七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一師。吳光浩任軍長兼師長,戴克敏任黨代表。1929年5月建立了鄂豫邊革命根據地。
21、井岡山會師
井岡山會師
1928年4月28日,朱德、陳毅率領的湘南起義部隊與毛澤東領導的井岡山工農革命軍在寧岡礱市勝利會師。
1927年,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開始了“工農武裝割據”。
1928年2月新城戰(zhàn)斗勝利后,以寧岡為中心的井岡山根據地初步形成。毛澤東派何長工到湘南、粵北去尋找朱德所率的部分南昌起義部隊。南昌起義失敗后,朱德、陳毅在江西、福建、廣東邊境堅持斗爭,聽說毛澤東已經在井岡山建立了革命根據地,便派毛澤覃前去聯系。幾經周折,兩支革命武裝終于取得了聯系。
1928年4月28日,在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的掩護和接應下,朱德、陳毅所率的部分南昌起義部隊和湘南暴動農軍,安全地轉移到達井岡山,在寧岡礱市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
5月4日,根據湘南特委決定,將朱毛兩部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6月4日,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改稱為工農紅軍第四軍),軍長朱德,黨代表毛澤東,政治部主任陳毅。
井岡山會師和紅四軍成立,對堅持井岡山地區(qū)的斗爭,建立和擴大農村革命根據地,推動全國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22、平江起義
1928年7月22日,共產黨人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等在湖南平江領導革命的士兵和農民舉行起義,占領了平江縣城,成立了平江縣工農民主政府,成立了工農紅軍第五軍,彭德懷任軍長,滕代遠任黨代表。平江起義后,湖南軍閥糾集六個團的兵力進行圍攻。8月1日,紅五軍撤出平江縣城,轉戰(zhàn)于平江、瀏陽和江西的萬載、修水、銅鼓,湖北的通山一帶,進行游擊戰(zhàn)爭,開辟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12月中旬,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五軍主力到井岡山與紅四軍會合,其余部分武裝在黃公略的領導下,繼續(xù)在湘鄂贛邊區(qū)堅持游擊戰(zhàn)爭。
23、制定《興國土地法》
一九二九年四月,紅四軍到達興國,在那里制定和頒發(fā)了《興國土地法》。這個土地法是根據黨的”六大“精神,在《井岡山土地法》的基礎上修改制定的。把“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土地”,這是一個原則的改正。七月在上杭召開的中國共產黨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總結了閩西土地斗爭的經驗,通過了《土地問題決議案》。其中規(guī)定,“沒收一切收租的田地山林”,“隨即分配于貧農”!白愿r的田地不沒收”。“富農田地自食以外的多余部分,在貧農群眾要求沒收時應該沒收!碧锏匾脏l(xiāng)為單位,按原耕形勢,抽多補少平均分配“。后來閩西又提出”抽肥補瘦“的辦法。這些規(guī)定都是正確的。由于正確的政策得到廣大群眾的積極擁護,閩西出現了”分田分地真忙“的大好形勢。在很短的時間中,在長汀、連城、上杭、龍巖、永定縱橫三百多里的地區(qū)內,解決了五十多個區(qū)、五百多個鄉(xiāng)的土地問題,約有六十多萬人得到土地。廣大農民歡天喜地,積極從事生產,糧食產量增加,生活也得到改善。一九三○年初,紅四軍由閩西到贛南。二月七日毛澤東在吉安陂頭召開了一次聯席會議,批判了江西省委巡視員江漢波阻礙土地斗爭的錯誤,決定一要”分“,二要”快“,端正了贛西南土地革命的方向。二七會議后,贛西南土地斗爭蓬勃開展起來。
24、中國共產黨六屆二中全會在上海舉行
1929年6月26-30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舉行六屆二中全會。全會聽取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報告,聽取了關于政治、組織、農民、土地及士兵運動等方面的報告。會議檢查總結了黨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的工作,確定繼續(xù)深入土地革命,開展游擊戰(zhàn)爭,擴大蘇區(qū),建立紅軍,糾正非無產階級意識,加強公開工作和秘密工作等項任務。在六屆二中全會前后,黨的白區(qū)工作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在此期間,中共中央還先后整頓和改組了一些省委,加強和健全了黨在白區(qū)的組織,使黨的基層組織有了較快的發(fā)展。到1929年,全國產業(yè)支部發(fā)展到100多個,并先后向蘇區(qū)輸送了許多干部、物資,支援了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斗爭。這次全會基本上堅持了黨的”六大“制定的正確路線,同時繼續(xù)貫徹并發(fā)展了”六大“的缺點、錯誤,”左“的傾向得到了發(fā)展,在富農政策上,將原決議中”無條件地反對富農“,仍是錯誤的改為”必須堅決的反對富農“,仍強調黨的工作重點以城市為主;在組織問題上強調唯成份論等等。這些“左”傾思想和”左“傾政策,進一步助簪了黨內特別是黨中央領導機關存在著的”左“傾思想的發(fā)展。
25、百色起義
1929年12月11日,鄧小平、張云逸、雷經天、韋拔群在廣西百色舉行起義,成立右江工農民主政府,開始了廣西西部的工農武裝割據。
3月,蔣桂戰(zhàn)爭爆發(fā),李明瑞、俞作柏倒戈,桂系失敗,蔣派俞作柏為廣西省主席,李明瑞為廣西省綏靖司令。
9月,張發(fā)奎聯合俞、李反蔣,俞、李率3個師進攻廣東。俞、李剛到桂平,因3個師全部叛變,反蔣徹底失敗。
此時,在鄧小平領導下,準備起義工作。12月10日,在百色扣留了警備第五大隊第五營營長、縣長、禁煙局長等人,并迫使商會、公安局交出槍支。
第二天,正式宣布起義,開慶祝大會。到會群眾3000人,宣布紅七軍成立,張云逸為軍長,鄧小平為政治委員。
1930年8月,部隊發(fā)展到近萬人,將第七軍所轄三個縱隊改編為第十九、二十、二十一等三個師。
9月后,主力轉戰(zhàn)黔、桂、粵、湘、贛五省邊境,經大小戰(zhàn)斗百余次,行程12000里,于1932年2月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以后編入紅軍第三軍團。
25、古田會議
古田會議會址:福建上杭縣古田曙光小學
1929年12月28日至30日,中共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福建上杭古田召開。會議通過了由毛澤東主持起草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簡稱《古田會議決議》)。
決議共分9個部分,著重強調紅軍是”一個執(zhí)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它必須服從黨的領導,樹立無產階級思想,糾正單純軍事觀點、極端民主化、非組織觀點、絕對平均主義、主觀主義、個人主義、流寇思想、盲動主義殘余等;強調紅軍不但要打仗,而且要擔負起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等項任務;并且要在軍內外建立正確關系,對敵軍采取正確政策等。會議決定取消紅四軍軍委,選舉毛澤東、朱德、陳毅、林彪、譚震林等11人為前委正式委員,毛澤東任書記。
26、紅軍反”圍剿“戰(zhàn)爭
反”圍剿“戰(zhàn)爭中的工農紅軍
反”圍剿“戰(zhàn)爭勝利后
中原大戰(zhàn)結束后,蔣介石調集軍隊向南方各革命根據地的紅軍發(fā)動反革命”圍剿“。1930年10月,蔣介石糾集10萬兵力,采取“長驅直入,分進合擊”的戰(zhàn)術,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圍剿“。紅一方面軍4萬人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采取”誘敵深入“的作戰(zhàn)方針,共殲敵1.5萬多人,勝利地粉碎了敵人的第一次”圍剿“。 1931年2月,國民黨當局又調集20萬軍隊,采取”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為營“的戰(zhàn)術,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二次”圍剿“。紅軍3萬人在毛澤東的指揮下,仍堅持”誘敵深入“的方針,集中兵力,各個殲滅。在5月中下旬,連續(xù)取得五場戰(zhàn)斗的勝利,粉碎了敵人的第二次”圍剿“。 1931年7月,蔣介石親自任總司令,隨帶英、日、德軍事顧問,率兵30萬人,依仗重兵,采用”長驅直入“戰(zhàn)術,分三路進攻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依然使用”誘敵深入“的戰(zhàn)略方針,”避敵主力,打其虛弱“,前后3個月,殲敵3萬人,勝利地粉碎了敵人的第三次”圍剿“。此時,鄂豫皖、湘鄂西等革命根據地也取得了反”圍剿“斗爭的勝利,使紅軍和根據地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 1932年7月,蔣介石調集30萬軍隊,發(fā)動了對鄂豫皖根據地的進攻。由于張國燾的錯誤領導,紅四方面軍數戰(zhàn)不利,被迫撤離根據地。與此同時,國民黨10萬軍隊還向湘鄂西根據地發(fā)動進攻。紅三軍團在夏曦等人的錯誤指揮下,傷亡慘重,被迫轉移到黔東。1932年底,國民黨調集30個師的兵力,分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fā)動第四次”圍剿“。紅軍在周恩來和朱德的指揮下,根據毛澤東積極防御的戰(zhàn)略思想,采取聲東擊西,大兵團伏擊,集中優(yōu)勢兵力,堅決圍殲的作戰(zhàn)方針,消滅敵人3個師,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1933年10月,蔣介石調集100萬軍隊、200多架飛機,采用”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方針,向各革命根據地發(fā)動了第五次”圍剿“。對中央根據地,蔣介石動用50萬兵力,分路”圍剿“中央紅軍。在王明”左“傾冒險主義思想的影響下,李德等人先推行”軍事冒險主義“策略,后在敵人的猖狂進攻面前采取”拼命主義“,最后發(fā)展成”逃跑主義“,導致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據地,突圍轉移,開始長征。
27、一二八事變
上海閘北賓山路一帶被日軍轟炸成廢墟。
在閘北駐防的我19路軍奮起抵抗。
第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
19路軍在閘北與日軍巷戰(zhàn)
“一二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犯上海的事件。1931年”一二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得寸進尺,企圖侵占上海作為繼續(xù)侵略中國的基地。1932年1月28日夜間,日本侵略軍由租界向閘北一帶進攻,駐守上海的19路軍在全國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動下,奮起抵抗,開始了淞滬抗戰(zhàn)。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上海日本工廠工人舉行抗日同盟罷工,各界人民組織反日救國會,紛紛參加抗日義勇軍、運輸隊、救護隊等,積極支援前線。淞滬抗戰(zhàn)在上海軍民的英勇斗爭下,堅持了一個多月,使日本侵略者受到沉重打擊,死傷1萬余人,四度更換司令。由于國民黨政府堅持不抵抗政策,破壞淞滬抗戰(zhàn),19路軍被迫撤離上海。在英、美、法等國調停下,國民黨政府和日本簽訂了賣國的《淞滬停戰(zhàn)協(xié)定》。
28、中央紅軍長征開始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地之一:江西瑞金武陽圍渡口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地之一-江西雩都
1934年10月10日夜間,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悄然從瑞金出發(fā),率領紅一、三、五、八、九軍團連同后方機關共8.6萬余人進行戰(zhàn)略轉移,向湘西進發(fā),開始了悲壯的、前途
未卜的漫漫征程。部隊將所有的文件、輜重、兵工廠機器、印鈔票機器、X光機以及各種文化課本都攜帶上路,將整個蘇維埃共和國搬上旅途。在此之前,中革軍委副主席周恩來曾先期赴雩都,選擇行軍路線,組織架橋,為大部隊行軍做準備。
11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fā)布命令,將中革軍委、紅軍總司令部及其直屬隊組成第一野戰(zhàn)縱隊,由葉劍英任司令員;將中共中央機關、政府機關和軍委后勤部、衛(wèi)生部、工青婦機關組成第二野戰(zhàn)縱隊,李維漢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鄧發(fā)任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
13日,中革軍委規(guī)定軍委及各部隊對外使用的代號是:軍委為”紅星“,軍委第一縱隊為”紅安“,第二縱隊為”紅章“;紅一軍團為”南昌“,紅一、紅二、紅十五師依次為”廣昌、建昌、都昌“;紅三軍團為”福州“,紅四、紅五、紅六師依次為”贛州、蘇州、汀州“;紅五軍團為”長安“,紅十三、紅三十四師依次為”永安、吉安“;紅八軍團為”濟南“,紅二十一、紅二十三師依次為”定南、龍南“;紅九軍團為”漢口“,紅三、紅二十二師依次為”洛口、巴口“。
16日,中央紅軍南渡貢水,19日全部進入突圍集結地域。
21日,中央紅軍從王母渡、新田之間突破國民黨軍的第一道封鎖線。以紅一軍團為左路前衛(wèi),紅九軍團隨一軍團左側跟進;紅三軍團為右路前衛(wèi),紅八軍團隨三軍團后跟進;軍委第一、第二縱隊居中,紅五軍團殿后,成甬道式序列繼續(xù)西進。25日,渡過信豐河。
29、遵義會議
1935年1月15日,黨中央在遵義城琵琶橋(后改名子尹路、又改稱紅旗路)東側87號原貴州軍閥師長柏輝章的公館里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
出席會議的有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云、張聞天(洛甫)、秦邦憲(博古)、劉少奇、王稼祥、鄧發(fā)、何克全(凱豐),中央秘書長鄧小平,紅軍總部和各軍團負責人劉伯承、李富春、聶榮臻、彭德懷、楊尚昆、李卓然、林彪,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翻譯伍修權。
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總結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經驗教訓。根據絕大多數同志的意見和要求,改組了中央書記處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毛澤東被選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和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推選張聞天代替博古在中央負總責,毛澤東、周恩來負責軍事。隨后,又成立了以毛澤東為首,周恩來、王稼祥參加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從此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tǒng)治,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方面問題的會議,使紅軍和黨中央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得以保存下來。從此以后,紅軍轉敗為勝,轉危為安,勝利地完成了二萬五千里長征。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
30、紅軍抵達陜北吳起鎮(zhèn) 紅一方面軍長征勝利結束
10月19日,紅一方面軍到達陜北吳起鎮(zhèn)。這是吳起鎮(zhèn)全景。
紅軍抵達陜北吳起鎮(zhèn)
1935年10月19日,紅軍陜甘支隊到達陜甘革命根據地的保安縣吳起鎮(zhèn)。至此,中共中央、紅一方面軍主力歷時一年的長征結束。途經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肅、陜西11個省,行程二萬五千里。
一年前,紅一方面軍撤出中央蘇區(qū)踏上長征路途時,有近1 0萬之眾。而到達陜北的陜甘支隊,人數不滿8000。
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吳起鎮(zhèn)召開會議,會議認為紅軍經過長達1年的行軍到達蘇區(qū),開始新的有后方的運動戰(zhàn),當前任務是保衛(wèi)與擴大陜北蘇區(qū),以陜北蘇區(qū)來領導全國革命,這是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開始。
31、瓦窯堡會議
瓦窯堡會議舊址
”九一八“事變后,1935年夏,日本帝國主義以吞并華北五省為直接目的,加緊侵略華北,中國人民掀起了抗日民主運動新高潮。這時,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從土地革命戰(zhàn)爭向民族革命戰(zhàn)爭轉變的新形勢。1935年12月25日,黨中央在陜北瓦窯堡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通過《中央關于軍事戰(zhàn)略問題的決議》、《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等決議案。27日,毛澤東根據會議精神,在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會議關于政治形勢的決議和毛澤東的報告,圓滿地解決了黨的政治路線問題。
《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指出,黨的策略路線,是在發(fā)動、團聚與組織全中國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對當前主要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與賣國賊頭子蔣介石,并且提出”關門主義是黨內的主要危險“。為了適應廣泛的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要求,決議規(guī)定將”工農共和國“改為”人民共和國“,同時改變不適應抗日要求的部分政策。
毛澤東在他的報告中,對于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和利用地主買辦營壘內部矛盾的可能性問題,作了精辟的分析。他指出:”國民黨營壘中,在民族危機到了嚴重關頭的時候,是要發(fā)生分裂的。“總之,”把這個階級關系問題總起來說,就是:在日本帝國主義打進中國本部來了這一個基本的變化上面,變化了中國各階級之間的相互關系,擴大了民族革命營壘的勢力,減弱了民族反革命營壘的勢力!耙虼,黨的基本策略任務,就是要建立廣泛的民族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蕩蕩的革命軍,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進攻的需要。”
瓦窯堡會議是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是遵義會議的繼續(xù)和發(fā)展。會議提出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策,既著重批判了“左”傾教條主義在政治策略上的錯誤,也警戒全黨汲取大革命中無產階級放棄領導權而導致革命失敗的教訓,從而使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將要到來時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動權。這有力地表明,中國共產黨在總結革命中的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已經成熟起來,能夠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工作。
32、紅軍三大主力會師
1936年7月,紅二、四方面軍廣大指戰(zhàn)員在同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的錯誤不斷斗爭的同時,強烈要求北上與黨中央會合,張國燾在分裂活動不得人心的情況下,被迫取消其非法另立的"中央",并同意北上。紅二、四方面軍遂開始共同北上。兩部在過草地后,先后發(fā)起了岷(州)洮(州)戰(zhàn)役和成(縣)徽(縣)兩(當)康(縣)戰(zhàn)役,控制了甘南廣大地區(qū),形成了與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會師的有利態(tài)勢。
黨中央對北上的紅二、四方面軍極為關懷,電訊往來不斷,詢問和指示兩軍的行動,并令紅一方面軍做好一切迎接工作,同時派兩個特別支隊南下,先后攻占了會寧城、隆德的將臺堡等地,以迎接紅二、四方面軍。
10月的西北,正是秋高氣爽之時,在這個宜人的季節(jié)里,古老的會寧城披上節(jié)日的盛裝,五顏六色的標語貼滿了大街小巷,鮮艷的紅旗在城頭迎風飄揚。城內路上,為會師搭起的彩門格外引人注目。"來了!來了!"隨著陣陣歡呼聲、鞭炮聲、鑼鼓聲,紅一、四方面軍終于在會寧會師了。整個會寧城沸騰了,處處是歡歌笑語,喜氣洋洋。在兩部舉行的慶祝會師聯歡大會上,紅一方面軍指戰(zhàn)員把早已備好的大批慰問品--毛衣、毛襪、手套等贈給紅四方面軍的戰(zhàn)友。兩軍戰(zhàn)友含著激動的淚水,拋下肩上的背包,緊緊擁抱在一起,互致問候話語。掌聲、笑聲、歡呼聲,像一陣陣春雷,響徹會寧上空。
正在北進途中的紅二方面軍指戰(zhàn)員聞知紅一、四方面軍已經會師的消息,心情分外激動,他們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行軍的速度。10月下旬,紅一、二方面軍又在將臺堡會師,在規(guī)模盛大的聯歡會上,歡樂的氣氛再一次彌漫在紅軍指戰(zhàn)員的心頭。
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聯合發(fā)出《為慶祝一、二、四方面軍大會合通電》,向三個方面軍的領導人及全體指戰(zhàn)員致以熱烈的慰問和祝賀。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中國工農紅軍勝利完成了從1934年秋開始的戰(zhàn)略大轉移的歷史任務,宣告了國民黨反動派圍追堵截聚殲紅軍陰謀的破產,證明了任何雪山草地般的自然險阻都無法阻擋紅軍北上抗日的步伐,并為后人留下了取之不盡的思想財富--長征精神。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后,密切協(xié)同,于11月取得了十年土地革命戰(zhàn)爭最后一戰(zhàn)--山城堡戰(zhàn)役的勝利,使陜甘革命根據地更加鞏固,同時對逼迫蔣介石停止內戰(zhàn),共同抗日起了重要促進作用。
33、西安事變
張學良(左)、楊虎城:發(fā)動西安事變的著名愛國將領
西安事變時的華清池
驪山上的兵諫亭是“西安事變”的見證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fā)動兵諫,逼迫蔣介石抗日,是為西安事變,亦稱雙十二事變。
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fā)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主張。全國人民的抗日運動進入新的高潮,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西北擔負剿共任務的東北軍與西北軍厭惡內戰(zhàn),力主抗敵,在全國抗日運動高潮的推動下和中國共產黨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影響下,兩軍領導人張學良、楊虎城等開始與共產黨及紅軍發(fā)生聯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團結抗日的政治基礎。
蔣介石于1936年12月4日飛抵西安,要挾張、楊:如不加緊“剿共”,即將張、楊兩部分別調往安徽、福建,由中央軍進駐西北。張、楊力勸蔣介石聯共抗日,蔣加以拒絕。兩位愛國將領遂毅然決定實行兵諫。12月12日凌晨,張學良的衛(wèi)隊進抵蔣介石駐地臨潼華清池,與蔣的衛(wèi)隊交火。蔣聞槍聲,倉皇越后墻逃走,爬上山坡隱蔽,被張學良的衛(wèi)隊搜索發(fā)現后捕獲。同時楊虎城部下將留居城中的蔣介石高級黨、政、軍官員陳誠等10余人拘押。張、楊于12日當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總部”,成立抗日聯軍西北臨時軍事委員會,張、楊分任正、副委員長。通電全國提出改組南京國民政府,停止內戰(zhàn),釋放救國會領袖及一切政治犯,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自由,實行孫中山遺囑,召集救國會議等8項主張。同時致電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團結抗日大計。西安事變發(fā)生后,南京國民政府中以何應欽為首的親日派主張進攻西安,借機擴大事態(tài),奪取蔣介石的統(tǒng)治權力,進一步與日本妥協(xié)。英、美帝國主義及親英、美的宋子文、孔祥熙則希望事變和平解決,以維護蔣介石的統(tǒng)治地位和英、美在華利益。宋子文、宋美齡委托英籍顧問端納飛西安探視情況。16日,何應欽就任“討逆軍”總司令,并相應作了軍事部署,派飛機轟炸西安臨近地區(qū)。
中共中央分析了國內外形勢,確定了和平解決事變的方針。 17日,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到達西安,與張、楊懇切會談,并接見各方人士,堅決主張和平解決這次事變。22日,宋子文、宋美齡飛抵西安開始與張、楊及中共代表會談,24日,達成了改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驅逐親日派,容納抗日分子,釋放上海愛國領袖,釋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權利,聯共抗日等項協(xié)議。周恩來曾會見蔣介石,蔣表示以人格擔保,履行上述協(xié)議。20日下午,張學良護送蔣介石飛離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推動了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實現團結抗日,中國由此實現了從國內戰(zhàn)爭到全國抗戰(zhàn)的偉大轉變。但蔣介石后來背信棄義,使張學良遭長期監(jiān)禁,楊虎城慘遭殺害。
34、盧溝橋事變
1937年7月7日,日軍進攻盧溝橋。
盧溝橋橫跨永定河,屬河北省宛平縣管轄,距北平僅30里,為捍衛(wèi)北平的屏障。駐守在平津一帶的中國軍隊是第二十九軍,總兵力約有10萬人。
7月7日夜10時,駐豐臺日軍河邊旅團第一聯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由中隊長清水節(jié)郎率領,在盧溝橋以北地區(qū)舉行以攻取盧溝橋為假想目標的軍事演習,11時許,日軍詭稱演習時一士兵離隊失蹤,要求進城搜查。在遭到中國駐軍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二一九團團長吉星文的嚴詞拒絕后,日軍迅即包圍宛平縣城。翌晨2時,第二十九軍副軍長兼北平市長秦德純?yōu)榉乐故聭B(tài)擴大,經與日方商定,雙方派員前往調查。
但日軍趁交涉之際,于8日晨4時50分,向宛平縣城猛烈攻擊。并強占宛平東北沙崗,打響了攻城第一槍,中國守軍忍無可忍,奮起還擊,日軍在同一天內,連續(xù)進攻宛平城三次,均遭中國守軍的英勇抵抗。
7月8日,北平當局令駐軍堅守盧溝橋。宋哲元致電蔣介石,報告盧溝橋事變真相。
同日,國民政府外交部為盧溝橋事變向日本大使提出口頭抗議。
同日,日本內閣會議提出所謂”事件不擴大,就地解決“的方針,欺騙世界輿論,麻痹國民黨當局,爭取時間調集部隊。
9日,北平當局與日軍達成協(xié)議:(1)雙方立即停止射擊;(2)日軍撤退至永定河左岸,中國軍隊撤至右岸;(3)盧溝橋守備由河北保安隊石友三部擔任。翌日,中國軍隊撤退,日軍不僅不履行諾言,反而大批調兵向中國軍隊進攻。
11日,平津當局與日軍達成現地協(xié)定:(1)第二十九軍代表聲明向日軍表示道歉,并懲辦此次事變責任者;(2)取締共產黨、藍衣社及其他抗日團體的抗日活動;(3)永定河以東不駐中國軍隊。
10日,各方紛紛報告,日軍已由天津、古北口、榆關等處陸續(xù)開到,且有大炮、坦克等向盧溝橋前進,已將大井村五里店等處占領;平盧云路也不通行,戰(zhàn)事即將再發(fā)。
11日起,日軍時以大炮轟擊宛平城及其附近一帶,城內居民傷亡頗多,團長吉星文亦負傷,就將城內居民向城外比較安全地帶疏散。戰(zhàn)事由此擴大到八寶山、長辛店、廊坊、楊村等處。第二十九軍各部分散于各處應敵。日軍出動飛機在各處偵察掃射,戰(zhàn)事時斷時續(xù)。
“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全國抗日戰(zhàn)爭的序幕。
35、抗日戰(zhàn)爭
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
圖為毛澤東和朱德由王震陪同,在延安機場檢閱即將南下的部隊
抗日戰(zhàn)爭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國人民進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的民族革命戰(zhàn)爭,也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有社會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抗日團體、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廣泛參加的全民族抗戰(zhàn)。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重要組成部分。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fā)動了九.一八事變!
蔣介石下令“絕對不抵抗”,東北軍一槍未發(fā),即讓出沈陽城。日軍得寸進尺,4個多月內,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全部淪陷。日本強占東北后,中國人民就開始了武裝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但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前,未能形成全國性的民族戰(zhàn)爭。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以軍事演習為名,突然向當地中國駐軍第29軍發(fā)動進攻,第29軍奮起抵抗。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zhàn)爭從此開始。8月13日,日軍又進攻上海,同樣遭到中國守軍的頑強抵抗。至此,中國結束了對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讓的不正常狀況,開始了有組織的全面抗戰(zhàn)。
中國共產黨面對民族危亡的嚴重形勢,率先捐棄前嫌,主張國共停止內戰(zhàn),一致對外,共同挽救中華民族。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發(fā)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主張,并就此同國民黨進行了多次談判。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陜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作為領導全國人民爭取抗戰(zhàn)勝利的根本方針。在中國共產黨的倡議和督促下,1937年9月,國共兩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宣告成立。
圖為1940年,彭德懷副總司令在“百團大戰(zhàn)”時指揮作戰(zhàn)。
1941年8月,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調集7萬余人的兵力,對晉察冀邊區(qū)所屬的北岳、平西根據地進行“大掃蕩”。晉察冀軍區(qū)第1軍分區(qū)某部第7連的5位戰(zhàn)士,面對步步逼近的日偽軍,寧死不屈,毀掉槍支,義無反顧,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壯烈殉國;葛振林、宋學義被山腰樹枝掛住,幸免于難。他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出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 這是“狼牙山五壯士”中的葛振林(右)和宋學義(左)。
1937年9月的平型關大捷后,中國共產黨中央提出“開展敵后游擊戰(zhàn)爭創(chuàng)造抗日根據地”的口號,把敵人的后方變成抗日的前線。這是戰(zhàn)斗在長城上的八路軍。
圖為1939年,周恩來(右三)在皖南涇縣新四軍軍部和新四軍領導人葉挺(右一)等同志合影。
圖為劉少奇(左)、陳毅(右)與在新四軍工作的奧地利醫(yī)生羅生特(中)在蘇北鹽城合影。
圖為新四軍在英勇阻擊日寇。
圖為1945年秋,新四軍第三師4個旅共35000人離開蘇北向東北進軍。
武裝工作隊由敵后抗日根據地派往敵占區(qū)和游擊區(qū)活動的精悍隊伍組成,擔負教育群眾、組織群眾、打擊敵人、瓦解敵人等任務。 圖為冀中軍區(qū)派出的敵后武工隊向敵占區(qū)進發(fā)。
圖為武工隊乘船向渤海地區(qū)前進。
圖為1941年8月1日,新四軍第四師騎兵團在江蘇淮寶縣(今洪澤縣)岔河鎮(zhèn)成立。后因其英勇善戰(zhàn),屢建戰(zhàn)功,被譽為“淮北鐵騎”。
圖為武工隊在天津附近的津浦線上,向鐵路工人介紹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政策。
36、第二次國共合作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保梗常蹦昃乓话耸伦內毡厩终贾袊鴸|北后,中國共產黨為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1933年1月,中國共產黨發(fā)表宣言,首次提出紅軍準備在三個條件下與任何武裝部隊訂立共同對日作戰(zhàn)的協(xié)定。這三個條件是:(一)立即停止進攻蘇區(qū);(二)立即保證民眾的民主權利;(三)立即武裝民眾創(chuàng)立武裝的義勇軍。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又發(fā)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再次明確表示只要國民黨軍隊停止進攻蘇區(qū),實行對日作戰(zhàn),紅軍愿立刻與之攜手,共同救國。宣言建議一切愿意參加抗日救國事業(yè)的黨派、團體、名流學者、政治家和地方軍政機關進行談判,共同籌組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并呼吁各黨派和軍隊首先停止內戰(zhàn),以便集中一切國力去為抗日救國的神圣事業(yè)而奮斗。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從理論和政策上正式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關于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的總路線,提出“黨的任務就是把紅軍的活動和全國的工人、農民、學生、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切活動匯合起來,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民族革命戰(zhàn)線”。瓦窯堡會議后,共產黨一方面積極促進一二九學生運動后全國人民中日益高漲的抗日救亡運動的浪潮,另一方面盡可能地向國民黨上層領導人和軍隊將領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1936年5月5日,中國共產黨向國民黨政府發(fā)出《停戰(zhàn)議和一致抗日》的通電,將“抗日反蔣”政策轉變?yōu)椤氨剖Y抗日”政策。8月25日,中共中央公開發(fā)表《中國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信中再次呼吁停止內戰(zhàn),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fā),中國共產黨迅速確定了和平解決的方針,并應張學良、楊虎城的邀請,派周恩來、葉劍英等人赴西安談判,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zhàn)、聯共抗日等6項條件。為了促進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又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五項要求:停止內戰(zhàn),一致對外;保障言論、集會、結社之自由,釋放一切政治犯;召開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代表會議,集中全國人才,共同救國;迅速完成對日作戰(zhàn)之一切準備工作;改善人民生活。同時提出四項保證:如果國民黨將上述五項要求定為國策,共產黨愿保證停止武力推翻國民黨政府的方針;工農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qū)政府,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特區(qū)實行徹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1937年2月中旬至7月中旬,中國共產黨代表周恩來、秦邦憲(博古)、葉劍英、林伯渠等與國民黨代表蔣介石、宋子文、顧祝同等,先后在西安、杭州、廬山進行了多次關于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談判。但因國民黨方面堅持取消共產黨組織上的獨立性,取消紅軍,取消革命根據地的主張,雙方沒有達成協(xié)議。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向北平西南的盧溝橋發(fā)動進攻,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發(fā)布通電號召全中國軍民團結起來,抵抗日本的侵略。7月15日,中共中央將《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送交蔣介石。《宣言》提出發(fā)動全民族抗戰(zhàn)、實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項基本要求,重申中共為實現國共合作的四項保證。17日,中共代表周恩來等在廬山與蔣介石繼續(xù)談判。同一天,蔣介石發(fā)表了準備抗戰(zhàn)的談話。1937年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八一三事變),揚言3個月滅亡中國。由于國民黨統(tǒng)治的中心地直接受到威脅,8月14日國民政府發(fā)表《自衛(wèi)抗戰(zhàn)聲明書》。8月中旬,中共代表周恩來、朱德、葉劍英同蔣介石等就發(fā)表中共宣言和改編紅軍問題,在南京舉行第五次談判,蔣介石被迫同意將在陜北的中央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陜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提出了爭取抗戰(zhàn)勝利的全面抗戰(zhàn)路線。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fā)布命令,中央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任命朱德、彭德懷為正、副總指揮,開赴華北抗日前線。10月間,又將在南方十三個地區(qū)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任命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云逸為參謀長,開赴華中抗日前線。在共產黨的催促下,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fā)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fā)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了共產黨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
37、洛川會議
洛川會議會址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共產黨就提出了全民族抗戰(zhàn)的人民戰(zhàn)爭路線。為了動員一切力量實現全面抗戰(zhàn),并具體制定、建立黨領導抗戰(zhàn)的綱領和政府,從而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國共產黨在陜北洛川馮家村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張聞天、毛澤東、周恩來、博古、朱德、任弼時、關向應、凱豐、張國燾,以及各方面的負責人彭德懷、劉伯承、賀龍、張浩、林彪、聶榮臻、羅榮桓、張文彬、肖勁光、林伯渠、徐向前、周建屏、傅鐘等22人參加了這次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
在會上,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作了軍事問題和國共兩黨關系問題的報告。在軍事問題上,毛澤東在正確地分析中日戰(zhàn)爭中敵強我弱的形勢和敵人用兵的戰(zhàn)略方向之后指出,抗日戰(zhàn)爭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zhàn)。在這種形勢下,紅軍必須從正規(guī)戰(zhàn)爭轉向抗日游擊戰(zhàn)。紅軍的基本任務是,創(chuàng)造根據地,牽制消滅敵人,配合友軍作戰(zhàn)(主要是戰(zhàn)略配合),保存和擴大紅軍,爭取共產黨對民族革命戰(zhàn)爭的領導權。紅軍的作戰(zhàn)方針是: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zhàn)爭,包括在有利條件下集中兵力消滅敵人兵團,以及向平原發(fā)展游擊戰(zhàn)爭。關于國共兩黨關系問題,毛澤東指出,要堅持統(tǒng)一戰(zhàn)線,鞏固擴大統(tǒng)一戰(zhàn)線;同時要保持共產黨在政治上、組織上的獨立性,充分吸取1927年革命失敗的教訓?傊,必須堅持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無產階級領導權。
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會議通過了著名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十大綱領的主要內容是:一、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二、全國軍事的總動員;三、全國人民的總動員;四、改革政治機構;五、抗日的外交政策;六、戰(zhàn)時的財政經濟政策;七、改良人民生活;八、抗日的教育政策;九、肅清漢奸賣國賊親日派,鞏固后方;十、抗日的民族團結。
這次會議還通過中央《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決定指出,抗日戰(zhàn)爭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zhàn),其勝利的關鍵在于使其發(fā)展成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zhàn)。共產黨員及其領導的民眾和武裝力量,應該站在斗爭的最前線,使自己成為全國抗戰(zhàn)的核心。
洛川會議還決定了共產黨在全國抗戰(zhàn)到來的新階段中的具體行動方針。首先,把黨的工作重心放在戰(zhàn)區(qū)和敵后,放手發(fā)動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zhàn),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其次,以減租減息作為黨在抗日時期解決農民問題的基本政策。最后,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內要廣泛地發(fā)動群眾性的抗日救亡運動,爭取全國人民應有的政治經濟權利。
洛川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的歷史轉折關頭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這次會議指出了國共兩黨兩條不同的抗戰(zhàn)路線的原則區(qū)別,確立了我軍在敵后放手發(fā)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zhàn)爭,利用游擊戰(zhàn)爭配合正面戰(zhàn)場,開辟敵后戰(zhàn)場,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戰(zhàn)略任務,為實現黨對抗日戰(zhàn)爭的領導權和爭取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指明了正確道路。
38、平型關大捷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于平型關首戰(zhàn)告捷。
平型關戰(zhàn)斗前,聶榮臻在前線偵察。
為配合第二戰(zhàn)區(qū)友軍防守平型關至茹越口和雁門關的內長城一線,八路軍總部令第一一五師進至平型關以西之大營鎮(zhèn)待機。林彪、聶榮臻等決心抓住日軍驕橫、疏于戒備的弱點,利用平型關東北的狹窄谷道伏擊殲敵。23日夜,第一一五師師部進至平型關以東之冉莊、東長城村地域。
25日拂曉,日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一部及大批輜重車輛,沿靈丘至平型關公路西進。7時許,全部進入第一一五師之伏擊圈,第一一五師乘機全線突然開火,予敵以大量殺傷,并發(fā)起沖鋒。日軍第五師團長板垣征四郎急從蔚縣、淶源調兵增援,被第一一五師獨立團、騎兵營阻擊于靈丘以北及以東地區(qū),并于腰站斃傷其300余人。戰(zhàn)斗持續(xù)到13時,被圍之日軍全部就殲。
此役,第一一五師共殲日軍1000余人,繳獲步槍1000余支、機槍20余挺,擊毀汽車l00余輛、馬車200余輛,我軍傷亡600余人。
平型關大捷,振奮全國,各地紛紛電賀。26日,蔣介石特電朱德、彭德懷,稱:“二十五日一戰(zhàn),殲敵如麻,足證官兵用命,深堪嘉慰!
39、百團大戰(zhàn)
圖為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親臨前線指揮百團大戰(zhàn)
1940年8月20日晚8時,八路軍發(fā)動了聞名中外的百團大戰(zhàn)。
抗日戰(zhàn)爭初期,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敵后開展游擊戰(zhàn)爭,收復了大片失地,建立起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華中、華南等一系列敵后抗日根據地。八路軍、新四軍的積極抗戰(zhàn),引起了日寇的極大恐慌,他們將侵華的86萬侵略軍中的54萬軍隊壓向解放區(qū)戰(zhàn)場。日寇在解放區(qū)周圍建立了許多碉堡,封鎖、分割各解放區(qū),對解放區(qū)實行“囚籠政策”。
為了砸碎敵人的“囚籠”,八路軍主力部隊集中了100多個團約30萬兵力,向華北敵占交通線和據點發(fā)動大規(guī)模攻擊。
8月20日到9月10日,是百團大戰(zhàn)的第一階段,八路軍拔除了敵人在華北各主要鐵路、公路上的無數大小據點,提出“不留一條鐵軌,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座橋梁”的戰(zhàn)斗口號,他們把路基一段一段挖掉,把枕木燒毀,使敵人在華北的交通網完全陷于癱瘓。在戰(zhàn)役的第二和第三階段,八路軍繼續(xù)掃除了交通線兩側和深入革命根據地內部的敵人據點,并粉碎了敵人大規(guī)模的報復“掃蕩”。12月5日,百團大戰(zhàn)以我軍取得輝煌勝利而告結束。在這次戰(zhàn)役中,我軍一共進行了1800多次戰(zhàn)斗,拔除敵人據點約3000個,擊斃擊傷日偽軍2.58萬人,俘虜敵人1.8萬多人,并且繳獲了大量軍用物資。
百團大戰(zhàn)是抗日戰(zhàn)爭中我軍參加兵力最多、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長、戰(zhàn)果最豐富的一次戰(zhàn)役。百團大戰(zhàn)的勝利,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zhàn)斗志,遏制了妥協(xié)投降的逆流。它用事實證明,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是抵抗日寇的中流砥柱。百團大戰(zhàn)在我國抗日戰(zhàn)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在國際上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40、皖南事變
皖南事變中被圍攻的新四軍
1941年1月4日,葉挺、項英率領新四軍軍部、一個教導團、一個特務團和第一支隊、第二支隊、第三支隊的各兩個團,共9000余人,由涇縣的云嶺(新四軍軍部所在地)起程,向茂林前進。茂林地區(qū)叢山環(huán)繞,斷崖絕壁,國民黨反動派預先在這里布置了由顧祝同、上官云相指揮的七個師(約8萬余人)。7日,新四軍到達茂林,國民黨軍立即對它實行包圍襲擊。新四軍指戰(zhàn)員倉卒應戰(zhàn),并電國民黨當局質問。但蔣介石詭稱已電顧祝同查詢真相,實則密令各部切實執(zhí)行其“一網打盡,生擒葉、項”的毒計。新四軍指戰(zhàn)員在軍長葉挺的指揮下,奮不顧身,英勇地抗擊了國民黨反動部隊的圍攻。經七晝夜血戰(zhàn),終以眾寡懸殊,彈盡糧絕,除傅秋濤等率領3千余人突圍外,大部皆壯烈犧牲。軍長葉挺親赴敵108師師部談判,竟被扣押,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等皆遇難。
蔣介石隨即又在1月17日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的名義,反咬一口,宣布新四軍“叛變”,取消其番號,將軍長葉挺“革職”,“交軍法審判”,并令湯恩伯、李品仙的20余萬軍隊進攻江北新四軍至此,國民黨發(fā)動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已達頂點。
41、整風運動
毛澤東就整風問題與中共高級干部談話
1942年2月,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進行的整頓黨的作風的運動,由準備階段進入普遍整風階段。
中共認為,1935年1月遵義會議后, 黨中央領導克服了“左”傾和右傾的機會主義錯誤,但錯誤的思想根源還沒有來得及徹底清除,那種曾盛行黨內的把馬列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和蘇聯經濟神圣化的錯誤,仍然束縛著某些人的思想。同時,抗戰(zhàn)以后,又有大批小資產階級出身的人加入共產黨,他們既有革命積極性,也給黨內帶來許多非無產階級的思想。因此,黨內還存在思想不純、作風不純的問題。另外,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后,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具備了進行整風運動的客觀條件。
針對黨內存在的種種問題,1941年5月, 毛澤東作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1942年2月, 又作了《整頓黨的作用》、《反對黨八股》的報告,毛指出整風運動的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示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
自此,全黨范圍的整風運動開始。其具體方法是:在學習文件的基礎上,檢查自己的工作、思想,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找出錯誤產生的根源及克服錯誤的方法。黨的高級干部還著重學習并討論了黨史。
42、 延安文藝工作者座談會
毛澤東、朱德等與參加文藝座談會人員的合影
毛澤東和參加延安文藝工作者座談會的代表合影
1942年5月2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在延安楊家?guī)X召開文藝座談會,出席的作家、藝術家及文藝工作者共80余人,會議由凱豐主持。5月2日為第一次會議,毛澤東講了立場、態(tài)度、對象、工作、學習等1個問題。16日,舉行第二次會議,毛澤東、朱德等中央領導同志認真聽取了大家的發(fā)言。民眾劇團負責人柯仲平談了該團的演出感受。從晉西北回來的第一二0師戰(zhàn)斗劇社社長歐陽山尊作了發(fā)言。23日,舉行最后一次會議。朱德首先講話,談了文藝工作的立場、態(tài)度、對象問題,并聯系自己談了世界觀的轉變問題。毛澤東作“結論”發(fā)言。座談會結束后,毛澤東、朱德、任弼時、王稼祥、博古、凱豐、徐特立等中央領導同志與參加座談會的全體代表合影留念。
5月,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發(fā)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吨v話》分為“引言”、“結論”兩部分。《講話》是對五四以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經驗和教訓的總結,它聯系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文藝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中國共產黨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理論和政策。
《講話》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蔽覀冎R分于出身的文藝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為群眾所歡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來一個變化,來一番改造。沒有這個變化,沒有這個改造,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斑@個根本問題不解決,其他許多問題也就不易解決。”《講話》明確指出了文藝為人民大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同時,根據文學藝術的規(guī)律和特點,提出了“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的著名論斷。
《講話》還提出了典型的創(chuàng)作原則,即“文學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都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革命的文藝,應該根據實際生活創(chuàng)造出各式各樣的人物來,幫助群眾推動歷史的發(fā)展”!吨v話》進一步指出文藝“如何為群眾”的問題,指出必須通過典型形象體現出黨性原則,更有效地發(fā)揮文藝的特定的戰(zhàn)斗功能。只有把生活中的矛盾和斗爭典型化了的文藝作品,才能通過藝術的感受“使人民群眾驚醒起來,感奮起來,推動人民群眾走向團結和斗爭,實行改造自己的環(huán)境”。
43、上黨戰(zhàn)役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9月至10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中,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軍區(qū)部隊在山西省長治地區(qū)(古屬上黨郡),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攻城打援戰(zhàn)役。
日本投降后,國民黨蔣介石為搶奪抗戰(zhàn)勝利果實,一面邀請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赴重慶談判,一面以受降為名,調集大批軍隊向解放區(qū)發(fā)動進攻,企圖消滅中共領導的解放區(qū)和人民軍隊。1945年8月中旬,國民黨軍第二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閻錫山秉承蔣介石旨意,以其第19軍軍長史澤波率第19軍、第61軍一部和部分偽軍共1.7萬人入侵晉東南,占領了八路軍從日偽軍手中解放的襄垣、潞城以及被人民武裝包圍的長治、長子等縣城,其軍部率3個師駐守長治(以長治為中心的地區(qū),古稱上黨郡)其余部隊和地方團隊守備襄垣、長子、屯留、潞城和壺關等縣,企圖以此為依托擴占整個晉東南。
為了保衛(wèi)抗戰(zhàn)勝利果實,中央軍委命令晉冀魯豫軍區(qū)堅決殲滅進入上黨地區(qū)之敵,除去心腹之患。晉冀魯豫軍區(qū)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遵照軍委指示,針對史澤波所部孤軍深入、守備分散的特點,決心以所屬的太行、冀南、太岳軍區(qū)部隊及地方武裝共3.1萬余人,在解放區(qū)人民群眾支援下,首先逐個奪取長治外圍各城,吸引史澤波的主力從長治出援,力爭在運動中予以殲滅,爾后收復長治。為了打好上黨戰(zhàn)役,晉冀魯豫軍區(qū)認真進行了戰(zhàn)前準備,首先,將各軍區(qū)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組建的游擊兵團編組成太行縱隊、冀南縱隊和太岳縱隊,使之成為正規(guī)兵團,從而實行由游擊戰(zhàn)向運動戰(zhàn)的轉變。其次,在軍民中廣泛的進行政治動員。號召大家為保衛(wèi)抗戰(zhàn)勝利果實而戰(zhàn),并提出"打好上黨戰(zhàn)役,支援重慶談判"的口號。部隊知道毛澤東赴渝和蔣介石談判,都為毛主席的安全擔心。鄧小平說:"上黨戰(zhàn)役打得越好,殲滅敵人越徹底,毛主席就越安全,在談判桌上就越有力量。"再次,開展了戰(zhàn)前練兵,各級地方政府還動員了5萬民兵支前或參戰(zhàn)。充分的戰(zhàn)前準備,使部隊士氣高漲,求戰(zhàn)心切,保證了前線的供給和后方的安全。?
9月10日,戰(zhàn)役正式發(fā)起。太行縱隊首攻屯留,太岳、冀南縱隊設伏打援。11日,長治守軍出動6000人增援屯留,中途稍與打援部隊接觸,即畏懼被殲而退縮長治。12日,攻克屯留。13日,太岳縱隊攻擊長子縣城時,以太行、冀南縱隊打援。但長治守軍不敢出援,打援意圖無法實現。劉伯承、鄧小平當即放棄打援計劃,令各部迅速奪取外圍各城。至19日,襄垣、長子、屯留、潞城、壺關為我攻克,共殲滅國民黨軍7000余人。9月20日,各縱隊開始合圍長治。劉伯承、鄧小平決心由城的東、南、西三面同時攻城,虛留生路于北關,誘使史澤波部北竄而在野戰(zhàn)中予以殲滅。24日,各部隊開始攻城,但遭到史澤波部的頑強抵抗,攻城未果。??
由于上黨告急,閻錫山急令第7集團軍副總司令彭毓斌率第23、第83軍和省防軍等部共2萬余人,由祁縣地區(qū)向長治增援,圖解史澤波之圍。28日,劉伯承、鄧小平在判明彭毓斌的行動企圖后,決定采取攻城打援的戰(zhàn)法。以冀南縱隊及地方武裝佯攻長治,以太行、太岳縱隊北上打援,將援軍殲滅于襄垣、屯留之間地區(qū)。?
10月2日,打援部隊與增援敵軍在屯留西北之王家渠地區(qū)遭遇,打援部隊立即將彭毓斌所部包圍于老爺嶺、磨盤腦、榆林地區(qū)。被圍困的國民黨軍憑借優(yōu)勢火力拼命頑抗,戰(zhàn)斗十分激烈,打援部隊多次攻擊未果。劉、鄧首長遂決定抽調圍困長治的冀南縱隊北上參加打援,只留下地方部隊繼續(xù)圍困長治。為避免彭毓斌作困獸之斗,部隊攻擊時采用"圍三闕一","虛留生路"的戰(zhàn)法,即在北面敞開一個口子,爭取在運動中殲滅之。10月5日,彭毓斌部向北突圍,太岳縱隊一部立即搶占虒亭以北之土落時,堵死敵人逃路。隨后,打援部隊以跟蹤追擊、平行追擊、超越追擊、穿插分割等戰(zhàn)術手段,將敵援軍各個殲滅,彭毓斌被擊斃。
被圍困于長治的史澤波,見援兵無望,乃于10月8日乘夜暗從長治向西突圍,企圖逃向臨汾。據此,劉伯承、鄧小平急令太岳縱隊從虒亭直出沁水之馬壁,對敵實行兜擊。太岳縱隊在"抓住敵人就是勝利"的鼓舞下,士氣旺盛,他們不顧疲勞,忍受饑餓,日夜奔馳。至12日,終于在沁河以東之將軍嶺、桃川地區(qū)截住了突逃的史澤波部,經數小時激戰(zhàn),除少數先頭西逃外,其余全部被殲,史澤波被俘,上黨戰(zhàn)役勝利結束。
44、解放戰(zhàn)爭
1947年,毛澤東轉戰(zhàn)陜北
遼沈戰(zhàn)役打響
人民解放軍以坦克為前導進入沈陽市
平津戰(zhàn)役
淮海戰(zhàn)役中解放軍繳獲的美式山炮
。保梗矗的辏冈,中國人民迎來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中國共產黨根據全國人民和平建國的迫切愿望,同國民黨統(tǒng)治集團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努力避免內戰(zhàn),實現國內和平,并試圖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中國的社會改革。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了《雙十協(xié)定》。1946年1月10日簽訂了《停戰(zhàn)協(xié)定》。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tǒng)治集團,卻在虛假地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的同時,積極進行內戰(zhàn)的準備。1946年6月底,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國民黨反動派撕毀停戰(zhàn)協(xié)定和政協(xié)決議,悍然對解放區(qū)發(fā)動全面進攻。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qū)軍民英勇地進行自衛(wèi),開始了偉大的人民解放戰(zhàn)爭。
從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解放軍處于戰(zhàn)略防御階段。戰(zhàn)爭主要在解放區(qū)進行。中國共產黨制定了放手發(fā)動群眾,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最廣泛的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治方針,以及集中優(yōu)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的軍事方針。人民解放軍在這些正確方針的指導下,前8個月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后4個月努力打破國民黨的重點進攻。同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人民反饑餓、反內戰(zhàn)、反迫害的民主愛國運動也逐步高漲,形成了反對蔣介石反動統(tǒng)治的第二條戰(zhàn)線,使蔣介石處于全國人民的包圍之中。
從1947年7月起,人民解放軍由戰(zhàn)略防御轉入戰(zhàn)略進攻,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zhàn)爭引向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在外線大量殲敵,迅速改變了敵我力量的對比。與此同時,在解放區(qū)徹底實行了土地改革,開展了整黨和新式整軍運動。從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后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基本上殲滅了國民黨軍主力,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區(qū)。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決定了黨對取得全國勝利以及在全國勝利以后的基本政策,批準了毛澤東主席關于以八項條件作為與南京政府進行和平談判的基礎的聲明。
為了早日結束戰(zhàn)爭,4月1日, 以周恩來為首席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同以張治中為首席代表的國民黨政府代表團在北平開始舉行談判。4月15日,中共代表團將《國內和平協(xié)定最后修正案》送交國民黨政府代表團。但是在南京的國民黨政府拒絕接受這個協(xié)定,談判宣告破裂。由于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xié)定,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fā)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由總前委書記鄧小平統(tǒng)一指揮的第二、第三野戰(zhàn)軍(原中原野戰(zhàn)軍和華東野戰(zhàn)軍)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一舉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4月23日解放軍占領南京,宣告了延續(xù)22年的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覆滅。 隨后,人民解放軍各路大軍繼續(xù)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舉行勝利大進軍, 分別以戰(zhàn)斗方式或和平方式, 迅速解決殘余敵人,解放廣大國土。到1949年9月底,除西南和廣東、廣西部分地區(qū)外,全國大陸絕大部分地區(qū)獲得解放。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終于被人民趕出中國大陸。
從1946年7月至1949年9月,人民解放軍在3年多的解放戰(zhàn)爭中,共殲滅國民黨軍625萬余人,摧毀了國民黨各級反動政權,從根本上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tǒng)治。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解放戰(zhàn)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為推翻國民黨統(tǒng)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zhàn)爭。
45、重慶談判
日本投降后,全國各界人士強烈反對內戰(zhàn),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呼吁民主協(xié)商成立聯合政府。蔣介石為欺騙公眾輿論,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給中共發(fā)出3封“萬急”電報,邀請毛澤東親臨陪都重慶,共商國是。
28日,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離延安飛往重慶。29日,毛、周、王與國民黨代表張群、王世杰、張治中、邵力子開始談判。國民黨方面對談判毫無準備,暴露其假和談、真?zhèn)鋺?zhàn)的陰謀。最初4天,雙方就政治、軍事先作一般性商談。
9月3日,中共方面將擬訂的兩黨談判方案11項交國民黨代表轉蔣介石。談判方案是從實現和平、民主、團結出發(fā),以國共兩黨現有政治軍事的實際狀況為基礎,并在中共方面作出重大讓步(包括軍隊的大批裁減和南方解放區(qū)的撤出)的條件下提出的。
8日,張群代表國民黨作答,堅持政令、軍令統(tǒng)一,強調共產黨要“放棄地盤”、“交出軍隊”。從10日至21日,國共代表進行6次談判。17日,毛澤東同蔣介石、赫爾利(美國駐華大使)商談,仍無進展。為避免和談破裂,中共表現極大的克制和讓步,在軍事問題上表示以公平合理整編全國軍隊為原則,愿將它所領導的軍隊縮編至24個或至少20個師。國民黨方面表示它的軍隊整編計劃正在進行,對于中共軍隊縮編數目可以考慮。在政權問題上,對于解放區(qū)和國民大會,雙方申述各自的立場,同意提交政治會議解決。
經過43天談判,于10月10日雙方代表簽訂《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xié)定》,12日公布。11 日,毛澤東回延安;17日在延安干部會上作《關于重慶談判》的報告。
46、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舉行
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舉行
毛澤東在政協(xié)第一屆會議上作報告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召開。這是一次由中國共產黨發(fā)起并領導的,有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和人民團體代表參加的,協(xié)商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事宜的會議。出席會議的代表有:中共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團體、解放軍、全國總工會、青年團、全國婦聯、學聯以及少數民族、國外華僑、宗教界等方面代表662人。
毛澤東主持會議并致開幕詞,他說:“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我們的民族將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性質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少數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并為新中國的政權機關、軍事制度、經濟政策、文教政策、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制定了總原則。
會議還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并作出以下決議:(1)中華人民共和國定都北平,即日起改名為北京;(2)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未確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4)國旗定為五星紅旗。
大會選舉出以毛澤東為主席的由180人組成的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選舉了由63人組成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周恩來、陳毅、董必武等56人為政府委員會委員。
47、開國大典
毛澤東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毛澤東主持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首都北京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員全體出席會議,宣布就職。
會議一致決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政府施政綱領。選舉林伯渠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任命周恩來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沈鈞儒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羅榮桓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并責成他們迅速組成政府機關,推行各項工作。
下午3時,北京30萬軍民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集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林伯渠宣布典禮開始,主席、副主席和委員們在天安門城樓上就位。
毛澤東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于本日成立了!痹趪杪曋,毛澤東親自按動電鈕,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54門禮炮齊鳴28響。毛澤東又宣讀了政府公告,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接著,舉行盛大的閱兵式,朱德總司令檢閱了陸?杖,并宣讀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命令人民解放軍“迅速肅清國民黨反對軍隊的殘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時肅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鎮(zhèn)壓他們的一切反抗和搗亂行為!
晚上,北京市民舉行提紅燈游行,直到9時許結束。
全部評論